刘雨昕的“仙那度2.0”:用演唱会搭建非遗与未来的桥梁

9月20日,刘雨昕“仙那度2.0”演唱会即将登陆北京。日前,刘雨昕在参加一场非遗风筝制作活动时透露,这场演唱会将继续深挖民族非遗元素,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在过去的上海场中,她从传统技艺中汲取灵感,将苗族反排木鼓舞、铜鼓等传统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相融合,此次演出,她也将继续打造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刘雨昕2025仙那度2.0巡回演唱会海报。

在非遗风筝制作活动现场,刘雨昕对各式风筝表现出浓厚兴趣,“其实之前对非遗的风筝不是特别了解,”她坦言,“但今天看到了很多跨界合作,比如跟巧克力、美食、胸针等不同结合,很受启发。”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将敲锣打鼓与风筝结合的设计。“在天上的空间里也能够听到音乐,听到一些节奏感,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刘雨昕表示,这个灵感或许会在9月20日的北京站演唱会中有所体现。

非遗元素成为演唱会亮点

这不是刘雨昕第一次将非遗元素融入演唱会。在上海站的开场表演中,她就融进来自家乡贵州的反排木鼓舞,并邀请贵州当地的老师参与表演。

刘雨昕上海演唱会剧照。

“那个灵感来自我拍微综时的收集,”刘雨昕介绍,“在贵州,苗族的反排木鼓舞有固定的节奏型,第一站就做了这样一个结合。”此外,她还从贵州博物馆的铜鼓元素中获取灵感,将其搬到演唱会环节。

“非遗和民族舞对我来说更淳朴,而且没有任何的包装,它有一种不刻意的惊艳感。”刘雨昕说,这些元素在生活中可能离我们有些距离,但她希望通过“仙那度”让它们变得更鲜活。

用灵感构建更大的世界观

从“仙那度1.0”到“仙那度2.0”,刘雨昕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我对仙那度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想法和了解,”她说,“今年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微综真正去了那些地方,了解到很多民族非遗的文化。”

以往只是偶尔听到或看到表演,而这次是真切地走进寨子去了解。“很受感染,”刘雨昕形容道,“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把这些民族非遗元素结合到我的品牌中。”

在刘雨昕看来,很多非遗的手工艺和来自大自然的原生态声音是没有经过修饰的,听到这种声音时,心里会有一种不一样的冲击。

她指着身上的八芒星图案介绍:“这是我这么多年的灵感收集,它来自苗寨的一个幸运符号。”这个元素不仅出现在她的品牌中,也融入演唱会、微综和不同的跨界艺术作品里。

“仙那度这个概念正逐步更多走进我的生活,它是一个更大的世界观。”刘雨昕认为,“仙那度2.0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桃源。”

与非遗文化有不解之缘

刘雨昕对非遗文化的偏爱,源于她的成长经历。“我自己确实是耳濡目染,”她分享道,“妈妈是黔剧演员,黔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我自己也是少数民族,家乡有很多少数民族。”

从小接触原生态的节目,身临其境地聆听那些声音,让刘雨昕深受感染。“现在的很多事情、音乐,都会通过不同的修饰和包装,但很多非遗的手工艺和来自大自然的原生态声音是没有经过修饰的,听到这种声音时,心里会有一种不一样的冲击。”

她特别提到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演唱会的原因:“他们可能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那座山,他们有一颗代代相传的敬畏心,一直把传承事情做得很好。”

作为一名年轻歌手,刘雨昕认为自己有义务将最原始的东西通过“仙那度”的方式,与国际上好的想法连接在一起。“不管大家现在是否能看得到,但我始终相信仙那度是一个很大的世界观,在未来肯定会被更多人看见。”

北京站演唱会有新设计

对于9月20日的北京站演唱会,刘雨昕透露一定会有不同的设计,但具体细节暂时保密。“从上海站结束之后,就一直在设计北京站的变化和改动,”她表示,“在仙那度里面肯定还是会有很多关于民族非遗的元素,每一站都会有不同的一些设计。”

刘雨昕正在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从非遗风筝到反排木鼓舞,从铜鼓元素到黔剧传承,刘雨昕正在用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这座名为“仙那度”的桥梁,不仅承载着她对艺术的追求,更寄托了她对传播非遗文化的使命感。

9月20日,北京,“仙那度2.0”即将开启。在这场演唱会中,刘雨昕将如何让非遗文化“飞”起来,值得期待。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立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娱乐   桥梁   演唱会   未来   北京站   元素   遗文   黔剧   灵感   贵州   铜鼓   遗风   声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