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石小宏
7月20日是今年初伏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也就正式进入了三伏天。尽管迎来了高温天气,从养生上讲,也迎来“冬病夏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自然界呈现高温与高湿并存的特征,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显著提升,能量消耗增加为身体排除积累已久的痰湿及其他代谢产物,提供了绝佳机会。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哪些方式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临床基础与文献信息研究所的侯文婕支招“冬病夏治”方法。
5类人群特别适合“冬病夏治”
三伏天的热,正是融化体内寒冰的“天然药”,把握这一时机,采取适当的养生策略,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尤其是5类人群:一是呼吸道弱者,冬天咳喘、鼻炎反复发作,如果在夏天补肺气,冬天就会少发作。二是胃寒腹泻者,这类人群往往吃凉就拉肚子。在三伏天暖脾胃,可以告别“玻璃胃”。三是关节疼痛族,那些老寒腿、肩周炎患者,如果在三伏天能趁热逼出骨缝寒气,也能缓解病痛。四是女性体寒人群,这类人群往往发生痛经、手脚冰凉。在这一段时间采取夏季养阳,冬天不再当“冰美人”。五是阳虚体质,他们常感到乏力、夜间尿频。在三伏补阳,会精力翻倍,尤其是鼻炎、胃寒的人。
3种中医养生方法不妨试试
三伏贴:最佳贴敷时间是,初伏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末伏8月9日—8月18日。鼻炎、哮喘者的关键穴位是贴大椎、肺俞。胃寒的关键穴位是贴中脘、足三里。关节痛的关键穴位是贴阿是穴(疼痛点)。
居家艾灸:居家艾灸在工具选择上,新手可用艾灸盒,老手则可用艾条悬灸。黄金穴位:关元穴(肚脐下3寸)可以补全身阳气。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可健脾胃。
居家调理法:在食疗上,特别推荐几种饮食。生姜红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早上喝,专克胃寒。羊肉萝卜汤:羊肉500g、白萝卜1根,三伏天吃1次,暖一整冬。陈皮土茯苓五指毛桃煲水:陈皮5克、五指毛桃5克、土茯苓5克、红枣5颗,可高效地调理机体,帮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健康,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祛湿与养生的双重目的。
此外,还有两种外用法。在睡前10分钟用花椒泡脚,即花椒50g煮水,泡到微微发汗,寒气全跑光。粗盐热敷包,即粗盐加上艾叶炒热,敷关节,疼痛立减。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