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自驾江苏行之旅圆满结束了扬州游后继续前往镇江金山寺与常熟沙家浜的新行程。2025年9月20日下午两点四十分,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首先从扬州来到镇江金山寺瞻仰观光。这里也是我继1992年11月23日与2009年12月3日后的三到镇江游。
金山公园(摄影:冯赣勇)
由于时间所限,我们此行并没有像我前两次来时,金山、焦山与北固山等三山风景区都游了个遍,而这次来镇江只是瞻仰了金山寺。
金山寺山门(摄影:冯赣勇)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明帝时期,原名泽心寺。唐宣宗时,法海修庙挖到黄金,获赦令修复庙宇并改名金山寺。宋真宗梦游泽天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字“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通称其为金山寺。
金山寺留影(摄影:路人)
历史上,金山寺屡遭战火,咸丰三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948年又因火灾烧毁大量建筑,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缮。金山寺打破了中国大部分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传统布局,依山就势,大门朝西,形成了“寺裹山”的奇特风格。
首游金山留影(摄影:尤勇)
金山寺的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立于金山之巅,从山麓到山顶将金山包裹起来,浑然一体。金山寺还是白蛇传传说的重要发源地,“水漫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
二游金山留影(摄影:孙明和)
走进金山公园,首先一座高大的铜香炉便映入了人们的眼帘,许多游客在炉边合影留念,据说摸摸香炉会有福气,我们也跟着凑了凑热闹。沿着石板路前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天王塑像(摄影:王珏)
很快,漫步不远便来到了金山寺的山门,“江天禅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这可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走进寺内,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塑像气势汹汹,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刹。再往后便是大雄宝殿,殿内如来佛、弥陀佛、药师佛笑容满面,旁边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雄宝殿(摄影:刘峻)
绕过大雄宝殿,沿着石阶向上,就来到了藏经楼。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经典,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藏经楼出来,继续往山上走,终于登上了慈寿塔景区。这座塔始建于光绪年间,适逢慈禧60寿辰,故取名慈寿塔。
慈寿塔景区俯瞰(摄影:王珏)
站在慈寿塔景区的“江天一览”石碑处,俯瞰环视四周,只见长江如练,波光粼粼,镇江城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心旷神怡。
古法海洞(摄影:冯赣勇)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法海古洞,洞内的佛像和壁画古朴典雅,特别是法海的石像就在洞中安然而坐,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法海禅师的故事。法海古洞又名裴公洞,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
法海石像(摄影:冯赣勇)
相传法海来到金山时,山上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法海将盘踞岩洞中的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他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为创建金山寺历经千辛万苦。洞内阴暗潮湿,窄小逼仄,人需弯腰躬身才能前行,洞的最深处供有法海石像,石像双手合十,跣足端坐,神态安详。
千手观音像(摄影:冯赣勇)
接着,又来到了白龙洞,洞口有白娘子和青蛇的塑像,它们手拉手,似乎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关于金山寺,最著名的传说便是白娘子水漫金山了,这些传说为金山寺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金泉桥留影(摄影:王珏)
最后,我们在金泉桥畔留下了游金山的最后一组图片后离开了金山寺。三游金山寺之行,让我们不仅领略了古刹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一次难忘的旅程。特别是景区外一幅“荷聚金山”彩像版上,“修行千年 只为候你”的宣传语,好像白娘子在对游客们表达送往迎来的热情之意。
荷聚金山彩版(摄影:周长满)
2025年9月21日九点四十分,我们从镇江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江苏常熟沙家浜风景区继续新的行程。沙家浜风景区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国防教育园、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沙家浜湿地科普园等功能区。
沙家浜留影(摄影:路人)
走进沙家浜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瞻仰广场。广场正中是“军民鱼水情”主体群雕,过道两旁有18根形态各异的自然石,象征着18个新四军伤病员。
主题群雕(摄影:冯赣勇)
在主题群雕后面就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破旧的军装、生锈的枪支等文物,还有一幅幅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了新四军战士们战斗与生活的场景。看着这些,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纷飞,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红石村村口(摄影:刘峻)
离开纪念馆,顺着湖畔的观光栈道漫步来行,进入红石民俗文化村后,相继经过江南船拳馆、文昌阁、水乡婚育馆后便听到了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的演唱,出了村口就是春来茶馆,茶馆对面便是大戏台。
大戏台演出智斗(摄影:冯赣勇)
只见大戏台上,三位分别饰演阿庆搜、胡传魁与刁德一的演员,正在台上上演着这出折子戏。台下周边,众多游客津津有味地观赏着台上的表演。特别是,有的游客还跟着台上的演唱而随声附和,好不惬意。
春来茶馆前观戏(摄影:王珏)
走出红石民俗文化村继续顺湖畔前行,经过望鹭亭、隐湖长廊后便来到游船码头。记者一行四人刚好乘坐,一条人工摇橹的带棚子的游船驶入了芦苇荡。
游船码头(摄影:冯赣勇)
船游沙家浜的芦苇荡中,只见河道蜿蜒曲折,宛如迷宫,两旁的芦苇高矮错落,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偶尔还能看到白鹭等水鸟从芦苇丛中飞起。
芦苇荡茅草房(摄影:王珏)
摇橹的一位中年汉子船夫,还不时地给我们讲述着当年新四军在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段岁月。特别是船游湖中,还经过了一件茅草房,房外的竹竿上晾着许多的洗过晾晒的绷带,这个景观,一下就令人联想起当年新四军在此养伤的一段难忘经历。
摇橹的艄公(摄影:冯赣勇)
从沙家浜芦苇荡的摇船上下来,经过了一片荷花盛开的水塘与一座木桥后便进入横泾老街,仿佛瞬间被按下时光倒流的按钮。这条复刻了民国时期江南水乡风貌的老街,白墙黛瓦映着碧水,青石板路沾着潮气,每一处角落都透着“旧”得恰到好处的韵味。
荷塘留影(摄影:冯赣勇)
老街的入口处,几株爬满藤蔓的老树枝桠舒展,旁边挂着褪色的“横泾镇”木牌,瞬间拉满复古氛围。沿街而行,两侧是清一色的江南民居式建筑,木门上的铜环泛着温润的包浆,窗棂上的雕花虽历经打磨,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横泾老街门楼(摄影:冯赣勇)
走进老街后,我们来到刁家大院一观。大院门外的墙上,硕大的“常熟”两个红色大字赫然醒目地显示在整面墙壁上。
老街留影(摄影:冯赣勇)
横泾老街上的刁家大院,是沙家浜风景区内的一处重要景点,它是电视剧《沙家浜》中刁德一的旧宅。总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为前后三进的三合院布局。大院面街临水,分为北宅、南院,宅中有院,园中有屋,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宅第特色,建筑为清一色的木结构,门窗、过道护栏等都有精致的木雕。
刁家大院一角(摄影:冯赣勇)
进入大院,只见穿过天井是宽敞的正厅,厅内青瓷古玩及壁上书画井然有序。再往里走是后花园,园内有假山、池塘等,电视剧《沙家浜》中的一些场景就是在此拍摄的。此外,影片《芳华》也曾在这里取过外景。
横泾老街一角(摄影:王珏)
在老街上,最有意思的是街边的店铺,“春来茶馆”的幌子在风里轻轻晃动,竹编的茶篓堆在门口,恍惚间能想起《沙家浜》里阿庆嫂递茶的场景;隔壁的染坊挂着五颜六色的土布,蓝底白花的布料垂在竹竿上,随风飘动时像极了江南的云朵。
老街染坊(摄影:冯赣勇)
游客走累了,便钻进一家临街的小茶馆。挑个靠窗的竹椅坐下,点一壶当地的碧螺春,看茶倌用粗陶茶壶冲泡,茶叶在水中舒展的瞬间,清香便漫了满室。茶馆里还搭着小小的戏台,偶尔会有评弹艺人弹着三弦、拨着琵琶,唱一段《珍珠塔》或是《玉蜻蜓》,软糯的唱腔混着茶水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放慢呼吸,生怕扰了这份惬意。
老上海广告画(摄影:冯赣勇)
再往老街深处走,会遇到一些“藏”在巷子里的惊喜。比如一家手工麦芽糖铺子,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手里的木槌反复捶打着金黄的糖块,甜香能飘出半条街。街边的墙面上还画着三十年代老上海风格的广告画,穿着旗袍的女子、老式自行车、黄包车,仿佛在讲述着老街曾经的故事。
老街尽头回望(摄影:王珏)
径直走到老街的尽头回望,白墙黛瓦、流水石桥、摇曳的幌子,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江南水墨画。这一刻才明白,横泾老街不只是一条复刻的街道,更是一段能触摸、能感受的江南旧时光,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特别是出了景区外还看到了一个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的雕塑,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沙家浜智斗雕塑(摄影:冯赣勇)
随着横泾老街游的结束,沙家浜之行也落下了帷幕。这次旅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沙家浜风景区的美丽风光,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红色文化底蕴,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自驾车之旅。(图文:冯赣勇)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