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风波未平,东北雨姐账号不能“一解了之”

□邓随新

“东北雨姐”账号解封的传闻再度搅动舆论场。一边是粉丝翘首以盼,一边是消费者记忆犹新——那场牵涉165万元罚单的“红薯粉条不含红薯”闹剧。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个体网红的是非,成为检验直播电商行业治理成效的试金石。近日,账号解封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那包“没有红薯的红薯粉条”留下的疑问,还没真正解开。

解封不是“翻篇键”,违法代价得算清。直播带货不是娱乐秀场,而是严肃的商业行为。去年10月,本溪市场监管局的通报写得明明白白:送检粉条没检出红薯成分,倒有木薯踪影,雨姐传媒被罚165万元。更别提生产厂家被处671万余元罚款、停产停业的重罚。这不是小事,是实实在在的虚假宣传,踩了食品安全的红线,伤了消费者的信任。现在一句“整改到位”就要复出,可整改了啥、怎么改的、以后咋保证不再犯?这些得给2300万曾经的粉丝一个透亮的说法,不能让罚款成了“买路钱”,封禁成了“走过场”。

人设不是“遮羞布”,真实底线不能破。雨姐的爆火,靠的是“战狼版李子柒”的反差人设,靠的是平均不足2秒的快节奏镜头营造的真实感。可观众追捧的是镜头里的质朴真诚,不是精心编排的“表演农村生活”。租来的民房、设计的剧情,本就与“记录真实乡村”的定位有出入,再把木薯粉条当红薯粉条卖,更是把大众的乡愁情结当生意筹码。就像有评论说的,这一下打破了多少人心中的“桃花源”。诚信没补回来,真实感没重建,就算账号解封,观众心里的“疙瘩”也解不开。

网红复出不能只是“封禁期满”的机械操作,而应是整改到位的自然结果。网信办称整改好能继续带货,可公众要的不是“弹性处罚”,而是“刚性约束”。去年小杨哥月饼虚假宣传事件,《人民日报》就强调要厘清各方权责、加大打击力度。雨姐事件不是孤例,从虚假宣传到人设造假,乡村网红赛道的乱象早该整治。对“东北雨姐”这类典型案例,解封标准应该透明公开:虚假宣传行为是否纠正?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是否完善?品控体系是否重建?这些都需要明确答案。

解封可以,但得有“附加题”:比如公开供应链审核流程,引入第三方质检监督,建立消费赔付先行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流量向善”不只是口号,让直播带货走得稳、走得远。对违规账号的处理,不能简单套用固定公式,而要评估其是否真正认识到错误、是否建立了防范机制。如果只是“避避风头”就重出江湖,这样的惩戒难免流于形式。毕竟,公众关心的不是封禁时间长短,而是问题是否得到根治。

我们要的不是对某个网红的“封杀”,而是对整个行业的呵护。一个健康的市场,既容得下知错能改的回归,也容不得屡教不改的投机。直播电商已经进入“下半场”,粗放增长必须让位给规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典型案例的处理都在为行业树立标杆。“东北雨姐”账号的命运,不应成为一场猜谜游戏。监管部门、平台企业应当给公众一个明确交代:解封要有解封的依据,禁言要有禁言的理由。只有让规则透明、让惩戒有力,才能让那些还在观望的从业者真正明白——流量固然可贵,但诚信才是直播电商最硬的“流量密码”。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对雨姐们而言,解封只是起点,不是终点。真要复出,就得拿实实在在的整改行动说话,用长久的诚信经营赎罪。毕竟,观众能为真实的烟火气买单,也绝不会为虚假的套路再回头。这道“粉条考题”,不光考雨姐,更考整个直播行业的初心与担当。毕竟,守护好直播电商这片新业态的蓝天,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治理智慧,而不是简单的“一解了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科技   粉条   风波   账号   解封   红薯   虚假   木薯   真实感   流量   公众   观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