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卢村水库始末
编辑徐厚冰
卢村水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是安徽省广德市境内的最大人工湖泊,因此俗称卢湖。目前,以卢村水库为中心,建成了面积35平方公里、水面8000余亩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观光区——卢湖风景区。卢湖四周山峦起伏,竹海万亩,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已经成为广德市民休闲旅游的重要去处。
(摄影:张建国)
当我们伫立在水库大堤上,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问:是谁最先提出修建卢村水库的?在没有现代机械化的条件下,如此之大的工程花费了多少人工?等等,诸多疑惑。为此,笔者特转发《卢村水库兴建纪实》,作者张安之同志在文中,披露了兴建卢村水库时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文章,穿越时光长河,探寻卢村水库从蓝图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传奇之旅。
(摄影:张建国)
卢村水库兴建纪实
作者:张安之
广德县卢村水库位于县城东南约10公里。从70年代初开始,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经过4年的艰苫奋斗,终于建成一座坝顶长952米,高32米、总库容71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万亩,年均发电量500万度的中型偏大的水利工程。
这是广德县农田基本建设中有史以来的一大创举!这是广德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丰硕成果!这是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一、规划与筹建
1960年的夏天,广德县一个多月无雨,使这个“大雨三天防洪,大旱半月抗早”的丘陵山区,塘见底、河断流、地干涸。这时,省长黄岩在芜湖地委农工部长林德江的陪同下到广德,来到卢村地区视察灾情,发现这里的早情十分严重,便提出在卢村建一座水库的设想:坝址位置从小灵山连接黑虎山,把无量溪河(含甘溪沟)上游的水系拦蓄起来。
根据这个设思,水利部门通过对黑虎山坝端挖槽试探,发现风化石层深,且接合部山坡太陡,容易绕坝头渗漏,做水库坝址不很理想。
1964年9月芜湖行署水电局和广德县水电局,对无量溪河进行了联合考察,提出规划报告,认为在原卢村镇下面从小灵山到太阳山筑一道土坝,放弃甘溪沟水系的拦蓄,拦截同溪和桃山两条水系比较理想。
根据这个设想,经省水利厅地质钻探队钻探后,认为方案可取,但工程较大,困难较多,尤其是开挖200多米长的泄洪隧洞部位,地质条件很差,不仅是风化石,还有断层存在。当这个水利兴修计划正准备付诸实施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延续到1971年10月才开始兴建。
那时,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组已经成立。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县水电部门到现场进行了详细调查。
兴建此库共需拆迁淹没区3个大队、25个生产队、1个区所在地的集镇,涉及642户、2895人,拆迁墓房1268间,瓦房1334间;拆迁非淹没区47户、340人,草房183间,瓦房38.5间,淹没区耕地2932.63亩,非淹没区占用耕地352亩。
移民拆迁赔偿费18.4万元,通讯线路、土地征用、移民运输补偿费等21.12万元。水库开工后,要保证2万民工上工地,需盖工棚1960间,1.84万平方米,上墙瓦顶半固定工房178间。2950平方米、造价22.83万元,以及工程指挥部办公、生产用房57间、1388平方米、8.43万元。以上征用土地手续和各项计划筹备工作在大坝合拢前全部办理完毕,未留后遗症。
1970年9月20日至26日,县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组决定在砖桥公社召开第八次革委会全委扩大会议。24日核心组成员专门听取了水利部门兴修卢村水库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决定成立兴修卢村水库工程指挥部,下设处室机构。吕奋志(县革委会主任)任指挥长、孙金寿(县委书记)任政委、李永兰(县革委会副主任)、章达明(县人武部副部长)、徐松池(县革委会副主任)任副指挥长。办公室主任由徐松池兼任,并确定张志文同志负责政工处,张安之同志负责工程处,郑学康、孟继华同志负责财务处,李明举、张文清同志负责后勤处。兴修卢村水库的决议在全委扩大会议上获得通过。10月3日我以水电局负责人的身份,带领县水电局几位行政和技术骨干首先到达工地,为水库全面开工作准备。
1970年11月5日,时值降冬,大地冰雪复盖,场群策群力,改造山河的战斗在这里打响了。
二、工程设计
卢村水库既熊灌溉、防洪,又能发电、养鱼、发展旅游业的属省23座重点中型水库之一。因它关系到郎溪和广德两县几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故列为省重点中型工程。
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根据设计,大坝采用“粘士心墙砂壳坝”坝型。枢纽工程由巡河大坝、溢洪道、泄洪道和发电隧洞三大部分组成。附属建筑有一、二级小型水力发电站和两处非常溢洪道计100米宽。
1、拦河大坝。上游来水面积139平方公里,最大坝高32米(不含地面以下挖至岩石基础7米左右),坝顶长952米,底宽154米,顶宽4.6米,坝顶上口用浆砌块石做成1.4米高的防浪墙。水库按设计需要蓄满后,最大水面5平方公里(约7500亩),总库容为7150万立米。其中,有效库容为4500万立米。
2、溢洪道。正式溢洪道挖深24米、宽51米,每秒钟流量2160立米。两个非常溢洪道分别宽为40米和60米,只能在非常特殊洪水情况下,为确保大坝的安全才能启用,每秒通过流量分别为1440和940立米。1984年6月13日和1990年8月31日特大洪峰到来时均经受了考验。
3、遂洞。主隧洞全长212米,内直径3米,在隧洞底坎位置以下是死库容,约150万立米,作为今后游积泥砂之容积。隧洞还作辅助泄洪、灌溉之用,每秒最大下泄量为80立米。支隧洞由主隧洞分支而设立,全长94米,内直径2.5米,主要为发电而设,尾水再注入上干渠,进行自流灌溉,重复利用水资源。
4、灌区工程。主要解决无量溪河两岸16万亩农田的灌和防洪,分为东、西干渠。东千渠长36.1公里,西千渠长32.4公里,总输水量每秒10.8立米。东、西干渠分别又分出两条支干渠。灌区内设支千渠道35条,总汇水面积为22.79平方公里。同时,在其范围内还兴建18座小型水库,总库容1095万立米,可补给灌区水量819万立米,为卢村水库起反调节作用。
三、兴建过程
兴建中,全县动员和组织民工i60万个工作日,完成有效土有方160万立方米。这座大坝的结构采取以粘土做核心墙,主要起阻水作用,两侧用砂、砾料填筑,起到压重作用。简称“粘土心墙砂壳坝”。这是根据本地土少,砂石料多,有利于就地取材,有利于大兵团作战,有利于节约大量经费和缩短工期。
大坝施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基和挖核心齿槽。由卢村、清溪、双河、彭村、赵村、东亭、化古、高湖、邱村9个受益公社承担。要求每天上工6250人,从1970年10月5日开始,到1971年5月15日按计划完成。第二阶段,填筑大坝土石方。从1971年5月16日开始,由全县各公社大协作,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最高上工地民上1.3万人。
卢村水库大坝于1974年9月21日竣工,并于10月1日在大坝下召开竣工典礼大会,历时4年。1974年11月水库民工逐步由点到面转移到东西干渠施工,直到1977年冬大部分干渠基本开通。1978年特大干早期间,充分发挥了抗旱作用。
民工的组织安排以公社为单位,按照营、连、排组建。公社为营,营长由公社领导担任,生产大队为连,连长由大队长或支书担任,生产队为排,排长由生产队长担任。营建立党、团支部,抓好政治思想工作。生产革命化、管理军事化。从指挥部指挥长到全体工作人员和民工,吃、住都在工地。在水库的兴修过程中,县委始终以水率为重点,推动全县工作。
为了工作的需要,县委于1972年3月研究决定,提任张志文和我为副指挥长。1973年元月县委在水库召开四级干部会,动员全县人民支持水库建设。
1974年2月15日县委在水库召开农业学大寨劳模代表会。
1974年6月25日到30日县委和县革委会在水库召开因公致残复查鉴定会,对进一步安定民工情绪,促进后川工程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1975年5月开展评比活动,共评出180个营、连、排先进单位,996名先进个人。58人在水库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931人加入共青闭。
四、先进事迹
大办水利、奋勇争先的事迹到处涌现。
高湖公社67岁女社员、共产党员王宏珍,听说要兴建卢村水库,她克服很多困难,带领妇女到水库工地,风里雨里,白天黑夜坚持苦干。
同溪公社民工营“铁姑娘班”班长江兆美,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每天拉车往返近百里,运送上万斤砂石料上坝,她一月就完成67个定额工日。
桃山公社民工杨长江,大家都说他是个“不知疲倦的人”。自己下班了,还瞒着别人转到其他公社民工营里参加劳动。
现在,每当我们站在雄伟的大坝顶上眺望波光粼粼的卢村水库,怎能忘记为水库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民功臣。
五、工程事故
在兴建卢村水库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也发生一些问题。如1978年7月12日7时左右,跨度51米的溢洪道上,拱桥突然倒塌,打死、打伤各1人,经济损失2万余元。
1973年7月21日山北营工房失火,烧掉工棚47间、小板车37部、车架81部、铝心线3000米,各种生产工具567件,生活用具347件,直接经济损失万余元。工伤事故亦时有发生,共伤亡民工114人,其中死亡13人,致残101人。水库建成20余年,灌区尚未配套成龙。这些教训和工作,今后仍需继续努力改进。
六、知青贡献
卢村水库在兴建中,值得一提的是2000余名知识青年。这些从城市到农村的年轻人,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烈愿望,投身到治水大军的行列里,经受锻炼和考验,为广德的水利建设出力流汗。
他们之中很多人被抽到指挥部担任通讯、广播、打字、放映、测量、绘图、机械、电力、试验、土工、水文、气象等技术工种。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工程建设中一支主要力量。
多次卡获先进单位的工程处电力组共有10名成员,其中知青就有17名。有的人开始连电灯都不敢装,到电力组后,白天工作,夜隐学求边学边干。在电力组的门外,竖一根8米多高的木杆,是为知青每天早上练习扒杆用的。两年多共架设内外线858公里,立杆1300多根,安装维修变压器、电动机、水泵等各种电力机械134台,还帮助社队建小水电站3座,施工中处处注意节约,不愿浪费一截线,几年来共节约资金1万多元,角钢材250多公斤。
知青李永星71年春被分配到隧洞施工,他同另一名知青担任照明、排水和各种电源供电。一次放炮,洞内的电线炸断了,需要安装包扎,两人忙了半天,线虽接通,洞里的积水却来不及抽。回去后他反复想,能不能使水泉有水就舶,无水就停,来个“自控”?他的想法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经过反复摸索,水泵自动控制终于试验成功。
搞水上和砂石料试验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担任这项工作的8名知青,克服了基础差、难胜任的是难情绪,坚持到群众中去访问调查,终于掌握了水文、土质等资料,建立了科学档案,为改造广德山河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穿通小灵山,开一条隧道是水库三大工程之一。这里岩石结构复杂,风化石多,还有断层岩、破碎带。在既无技术、又无设备,更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施工中随时会遇到不少困难。
担任这项任务的赵村营里50多名知青同民工一起,担负起这项艰巨任务。“铁姑娘班”里9名知青,开始进洞不敢抬头,生怕岩壁上石头掉下来,放炮时刚点燃导火索,看见“吱吱”的火花,吓得撒腿就跑。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女知青也像男同志一样,头戴柳条帽,脚穿深筒鞋,狂起钢钎、饮匪钻进洞里打眼。知青李幼惠开始同一个社员去打钢钎,12磅重的铁锤怎么也不听使唤,不是打在掌钎人的手上,就是打在自己的脚上。
经过一个多月的“使锤比武”,不仅学会了打插洞、顶洞,还能左右开弓,装药放炮时,开始点一炮、两炮,后来连放8炮、10炮,手不抖,心不跳。
经过128天艰苦奋斗,一条长212米、高4.2米、宽3.6米的主隧洞终于提前4个月被挖通。
七、工程作用
卢村水库的兴建已度过20多个春秋,为全县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美化环境、培养和缎烁人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全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下面5万多亩农田得到自流灌溉,获得丰收。1983年和1984年连续两年,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水库较好地发挥了蓄洪、泄洪作用,使大片农田减少了灾情。1984年元月建成一级水电站,1990年4月建成二级水电站,总发电量已达3900多万度,到目前已创产值800多万元。
自1974年以来,水库养鱼超过100多万公斤,总产值达590多万元,被列入全国水库淡水养鱼的先进单位之一。同时,在发展旅游业,开展第三产业、工副业,以及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都作出很大贡献。到目前为止,总经营收入已达1130多万元。
为了加强水库的工程管理,1978年7月经批准成立水库工程管理处,首任处长戴家财,接任处长分别有黎德运、魏德学等同志。管理处现有干部、职工200余人,基本做到以库养库,自给有余。
(摄影:张建国)
【编后语】
卢村水库建成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抚今追昔在那激情的艰苦岁月里,广德人民和“知青”为修建水库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篇“愚公移山”的壮丽篇章,为我们铸就了一座“艰苦奋斗”的不朽丰碑。
如今,卢湖宛如睡美人躺卧在桐汭大地之上,已然成为广德的一张闪亮名片。重温修建卢村水库那气壮山河的艰难历程,更加激发我们齐心合力为建设美好新广德而不懈奋斗!
文章来源:政协广德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纂编纂《广德文史》第五辑,张安之《卢村水库兴建纪实》,1995年10月,第139-146页。转发此文时,笔者作了适当修改与调整。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