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忠
铁血沙场 忠荩桑梓
杨永赤 朱剑锋
杨汉忠(1898—1957),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135师中将师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1898年5月,杨汉忠出生于广安白市。1919年8月进入滇军第2军直属独立团当兵。1926年8月率部参加万县反英斗争,经朱德、杨森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35年5月率部在四川荥经为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主力“让路”。1936年2月26日铨叙任官陆军少将。1937年9月率国民革命军第20军135师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5月率20军134师参加徐州会战;10月24日,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任中将参议,铨叙任官中将。1946年10月24日,杨汉忠被国民政府批准退役,归乡闲居从商。1953年在“肃反运动”中,杨汉忠被以“反革命罪”判处5年徒刑。1957年在保外就医期间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1988年12月,广安县人民法院宣布撤销对其“反革命罪”的原判,宣告杨汉忠无罪。
杨汉忠的一生,无论是在铁血沙场的征战,还是在忠荩桑梓的奉献,都展现出其卓越的品质与深厚的情怀。他的事迹,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无尽的敬仰。
杨汉忠塑像
军旅生涯
1920年,杨汉忠考入四川陆军第9师泸州讲武堂,在第一期步兵科接受系统军事训练。毕业后从基层起步,历任少尉排长、上尉连长等职,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与勤勉表现,逐步开启职位晋升之路。
1923年2月,他升任北洋中央陆军少校营长;1925年5月进一步擢升为上校团长;1926年8月获任第9师第18旅少将旅长。1931年3月,转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第1混成旅少将旅长,次年2月晋升为该军第1师中将师长。有评价称其:“训练战术均称能手,为人颇忠实,洵川省青年将领中之优隽者”,可见其军事才能与个人品行皆被认可。
1935年,杨汉忠任第20军135师中将师长;1936年2月26日,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铨叙,正式任官陆军少将。1938年5月,改任20军第134师中将师长;同年10月24日,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任中将参议一职,铨叙任官中将。
万县抗英
1926年6月,英国商轮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川江肆意横行,频繁制造事端。8月29日,英商太古公司“万流”号轮船在云阳停靠时,与正常行驶的载货舢板发生冲突。该轮船未作任何预警便猛然提速,致使舢板被大浪打翻沉没,造成58名官兵溺亡、56支枪支损失及45000元公款沉入江中的惨重后果。
当杨汉忠带兵前往检查并询问事件经过时,英方竟派兵强行收缴士兵枪支,还开枪打伤两人。国民党第20军军长杨森得知后怒不可遏,痛斥“其侮辱我国国体已达极点”,随即命令杨汉忠率部扣留停泊在万县的英商太古公司“万县”“万通”两艘轮船,以期通过外交交涉解决问题。
然而,英帝国主义竟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万县惨案:动用舰炮对县城两岸的陈家坝、南津街及省长公署等地猛烈轰击。面对列强暴行,杨汉忠毫不畏惧,率部奋起还击。激战中,英国军舰“德石巴奇号”舰长达尔礼被当场击毙,英军伤亡20余人。同年,经中共党员、武汉国民政府驻20军政治部主任朱德与20军军长杨森介绍,杨汉忠加入中国国民党。
万县抗英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怒潮,充分揭露了英帝国主义的暴行,沉重打击了其在华势力,有力推动了北伐运动的进展。该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让路”于红军
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后,杨森接到指令:“派有力部队到荥经、天全、芦山防堵”。杨森当即派遣第5混成旅旅长杨汉忠等部执行堵击任务。
深知与红军死磕会消耗自身实力,为求自保,杨森决定利用与朱德的旧交与红军达成协议,让红军顺利过境。他授意杨汉忠出面联系红军,杨汉忠遂派人向朱德送去信函、部队番号和联络信号。
红军先头部队收到“密信”后转交朱德,朱德洞察到这是为红军北上创造有利条件的良机,与毛泽东商议后,回信杨汉忠:“汉忠师长吾侄勋鉴:来函悉。吾侄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堪嘉许。按照来意饬敝部先头部队与贵军切取联系。专复并颂勋绥。朱德顿首。”
此时,红1军团2师4团作为右侧掩护部队经荥经泗坪占领小河场。在黄包寺附近,杨汉忠按指示令部队朝天放枪掩人耳目,双方对河两岸互放空枪后,杨汉忠部退守米滩场,而后他派人给红军送去一万大洋,使中央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他的防区,成功翻越夹金山,与大小金川部队会师于达维。
出川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国民革命军第20军积极请缨出川。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急调川军赴战。9月1日,20军从贵州黔西、安顺向贵阳集结,杨汉忠为尽早抵达淞沪抗战前线,他亲率135师于9月4日提前出发,沿湘黔公路徒步强行军,每日跋涉超百里,夜宿时还需连夜打草鞋备行。部队仅用24天便完成了原计划59天才能完成的路程,由贵阳抵达长沙。随后改乘火车到武汉,由汉口乘车到郑州,再由郑州换乘到徐州,由徐州到达首都,最后由首都乘车到苏州,于10月9日抵达南翔附近。
抵达淞沪战场的20军装备极差:一个连仅3挺轻机枪,一个团6挺重机枪与4门迫击炮,无野战炮、榴弹炮;士兵配备三五十发子弹、两枚手榴弹、一把大刀,大多使用四川造步枪,部分枪柄甚至用麻绳系着,通讯、医疗设施匮乏,服装仅粗布单衣、草鞋等。
10月的蕰藻浜沿岸,桥亭宅、顿悟寺、陈家行一线阵地正是日军“第三次增援、第四次总攻”的中央突破主攻目标。10日,当135师奉命进入一线阵地时,陈家行已经陷入敌手。从10日至16日,20军与日军连续展开了五次血战,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复争夺。
16日,日军在原有基础上又新增第9师团、约翰军一部以50余架飞机、20余辆坦克及数十门大炮猛攻桥亭宅、顿悟寺,杨汉忠靠前指挥,激战中顿悟寺左端工事被毁,将士全部牺牲,敌由此突入。危急时刻援军赶到,杨汉忠裹伤前进,肉搏五六次后将敌主力击溃,恢复了原阵地。顾祝同、杨森电文及20军档案均记载,此役20军伤亡士兵八千余名,重伤中将师长杨汉忠;伤亡营团旅长十八位、连长以下二百八十余员。杨汉忠成为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受伤的首位高级将领。事后他在接受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采访时豪言:“为国家民族生存而战,纵然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要放完最后一粒弹,流尽最后一滴血,方算完全结束……不用说负伤,就是阵亡也是值得的,对日抗战是我四万万人一致的要求,就凭这种敌忾的心,也可以把握最后的胜利”。
战前,杨汉忠激励将士:“如今打的是国战,当逃兵就给四川人丢脸,杀一个日本兵就重赏!”据老兵回忆,他负伤后仍拒绝下火线,笑称“被蚊子咬了一口”,称“三只脚照样打鬼子”。在他的带领下,装备落后的135师以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军连续七个昼夜的进攻。上海报纸以大字标题褒扬,大公报也发社论,对为国家民族生存而战的20军将士高度颂扬。
淞沪一战135师伤亡过重,番号被撤。经补充新兵后改番号为134师,杨汉忠任中将师长。1938年5月,杨汉忠率134师参加徐州会战,收复巢县获通令嘉奖。6月,杨汉忠率部与友军一起守卫安庆,在阵地全毁后仍坚守不退,为安庆百姓撤离和友军布防争取时间,此役部队伤亡超两千人。7月,杨汉忠率部参加武汉会战,伤亡两千余人,10月参加赣北作战。
1938年10月24日,抗敌前线功勋卓著的杨汉忠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任中将参议。他根据实战经验参议戎机,为抗战出谋划策,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他提出的“鼓拉壮丁当兵不利长期抗战”“按《国民兵役法》规范兵役制度”等建言得到统帅部吸纳。1946年,杨汉忠为避内战主动辞职,告老还乡。
杨汉忠子女在成都合影
心系桑梓
杨汉忠在不同时期都心系家乡建设。1930年,杨汉忠驻防广安时,与四川保路运动发起者、组织者之一的蒲殿俊及胡骏、顾鳌等人共同出资,发起《辟治广安天池湖》倡议,主张对天池湖进行整体开发,在湖心月亮岛建造景观,将其建设为广安天池公园。以此为基础,历经多次整治建设,如今的天池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蓥山上,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湖岸怪石嶙峋,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同年,他与多位贤德共同创办广安惠育中学,并出任校董事会执行董事。退役后,他仍频繁到校,关心教师教学与生活,激励莘莘学子勤勉向学、矢志报国。1947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四川省政府为表彰他捐资助学的行为,特颁发奖状并发文通告。1950年,该校并入广安中学前身川东区广安中学。
1931年,杨汉忠创办白市乡首个酒坊。为提高酒的产量和品质,他从泸州特聘师傅指导,品质明显提升,被冠以“开瓶香”,在当地颇具知名度,后并入广安曲酒厂。
1932年,他自购多艘木船成立船运队,改变了白市无船运的历史。为适应白市发展需求,他不断更新船只,使白市与外界的人员沟通、货物往来更加便利,为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7年养伤期间,他用国民政府发放的伤残金,将优质柚树幼苗引种到老家广安白市。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并命名为“白市柚”。如今的白市柚香飘四方,成为广安农产品的靓丽名片、百姓的致富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退役后,他与“天和”号京果铺股东金载庸等人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使其跃居广安县乃至整个川东地区糕点行业翘楚,产品一度落户“上海滩”,声名远扬。1949年后,“天和糕点”作坊经公私合营变身广安县糖果厂,其传统产品“广安烘糕”作为家乡风味小吃代表,承载着浓浓乡情,曾被选作馈赠邓小平同志的家乡特色礼品,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佳话。
1948年,杨汉忠独具慧眼,从荷兰引入奶牛,大力推动乳业,为提升家乡民众身体素质作出了贡献。
杨汉忠对家乡的热爱与贡献,在广安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值得永远铭记与传颂。
品德与家风
笔者在多年的走访中还了解到一些关于杨汉忠的往事。他本人酷爱打理兰草,每逢花期,他总会将兰草搬到母亲的房间,与母亲一同欣赏。
他对自己和子女要求同样严格,他只喝白开水,不抽烟、不打牌。他要求子女从小熟背《杨震传》《出师表》两篇文章,常常以先祖杨震的清廉事迹教育子女,年饭中必备白水青菜,寓意清清白白做人,教导子女要像诸葛亮一样忠于国家和民族。
他常说“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尊师敬老、接援广众、厚待常人”。他还专门为子女聘请了书法、英文、武术教师,暑假子女们回广安时,他会与年长的子女一起下河游泳,带领他们打草鞋、爬山锻炼身体。在孩子军训前,他会亲自传授操练、打背包、打绑腿等军事要领,采用“我做你学、我再做你再学”的方式耐心教导;他还会与孩子们一起练习毛笔字,最后由先生评判,写得好的孩子会得到一小块薄荷糖作为奖励。
杨汉忠从不当着子女的面擦拭配枪,有一次被儿子撞见,儿子夸赞枪很威风并表示想要一把,杨汉忠则表示只有成绩好、书读得多、字写得好才是真正的威风。杨汉忠对羡慕同学有人力车坐的子女说:“其他同学能做到的我相信你们也能做到,走路好锻炼身体。”大儿子一直心仪他手中的派克钢笔,直到考入大学后,杨汉忠才满足了其愿望。后凡是子女考入大学,他送的礼物一定是钢笔和亲手抄录的《杨震传》和《出师表》。杨汉忠一向厚待家中帮工,与他们一同在饭厅吃饭。每次捕捞的鱼、采摘的柚子、宰杀的年猪,都会分一部分给帮工和佃户。
1953年,杨汉忠在“肃反运动”中以“反革命罪”判处5年徒刑。1957年1月17日,因心脏病获批保外就医。当年1月31日,他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病逝。1988年,广安县人民法院根据杨汉忠之子杨臣伟的申诉展开复查,认为依据当时的法令和政策,将其认定为反革命并判刑存在不当之处,且原判部分事实存在失实情况。基于此,广安县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决,宣告撤销原判,正式宣布杨汉忠无罪。
(本文由朱剑锋根据杨汉忠长孙杨永赤提供的史料和照片整理而成)
来源:《广安日报》2025年7月11日第5版
史料提供:杨永赤
整理:朱剑锋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