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谍王”徐会之在台选择自首,多年后发现这是顶级阳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1949年的台北,阴云压得很低。吴石被捕,徐会之在同城“自首”。表面是背叛,实则是另一场深埋的局。多年后档案公开,情报史学者惊讶地发现,这出戏从头到尾都写着“阳谋”二字,只是演的人,没一个活着看到结局。

烈士的底线与暗线

1949年初,国共两方的形势已不再对称。南京失守,台北成了新政府的最后防线。就在这片紧张的空气里,吴石的名字被秘密记录在中共地下电台的每日通讯中。他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却同时是中共在台湾的重要情报源。新华社后来的档案文章写道:“吴石在乱局中保持清醒,他清楚战局的走向,也清楚自己的位置。”

在公开身份下,他仍出席军事会议、参加防务讨论,会后却亲手将战略电报抄录,用微缩胶卷传递给潜伏人员。那不是间谍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国军机密线”。解放军渡江前的情报、金门兵力调动、台湾防御布置,多由这条隐线传出。中共中央华东局档案中留下批注:“吴石所供,极为可靠。”

5月,密报线路暴露。台湾保密局通过内线查出一封“手迹异常的密信”。据台方档案记载,当局在一次电台截获后锁定线索。几天后,吴石被捕,关进马场町看守所。他没有否认身份,也没写过求饶信。那年8月,刑场外风很大,记录员写下“犯人神情平静”,后来这句话被刻在他纪念馆的石碑上。

多年后,新华社《国家记忆》节目中展示吴石的原始供述表:“本人自知来路,不悔所为。”没有情节渲染,只是事实。档案研究员评价说:“他的选择并不意外。”那是一场被命运压到极限的坚持,他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台湾官方史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首次公开这段往事。台北“国史馆”的文件注明:吴石案审理时,除他外还有多名军中情报官受牵连。记录上写着“保密局以间谍罪判处死刑”。在不同制度的历史叙述中,他被称作“叛徒”或“烈士”,但档案的冷静语气无法掩盖一个事实——他把最后一份军情送出了台湾。

他的牺牲并没有让线索中断。潜伏系统里,另一名关键人物徐会之正处于危险边缘。吴石被捕的消息传来时,徐会之明白,下一站可能就是自己。他开始做出一个反常举动——主动去“自首”。这一动作在当时被误读为叛变,而多年后,研究者发现,那或许是计划中的一步。

档案的碎片拼在一起后,人们看到一个更复杂的故事:吴石的死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更大局面的掩护。那个局,叫“阳谋”。

自首的谍王与不动声色的局

“自首”这个词在情报史上从来不干净。1949年底,徐会之以“自首者”身份进入台湾保密局视野。官方纪录写着:其主动交代与吴石往来,并提供中共联络网情报。多年后公开的卷宗表明,那些情报大多是旧线索,几乎全部失效。换句话说,他“交代”的,是废牌。

那场“自首”改变了局势。台方以为挖出一条深线,新闻稿暗示“破获潜伏网”。实情却是,吴石牺牲后,中共在台地下系统已自动转入休眠。徐会之的出现反而制造了“泄密后线已断”的错觉,让追捕行动停了下来。历史学家称之为“间谍史上罕见的自保型阳谋”。

新华社公开资料显示,吴石死后,中央在1949年底仍接收到少量台湾情报,其中部分来源“经徐会之线”。这说明他在台短暂保留了传递能力。1950年初,他彻底失联。台湾方面档案记录为“身份可疑,长期监控”,但没有逮捕记录。直到1958年,台湾情报部门内部总结时才写下:“徐会之案未能确证叛逃。”这句话意味着案件在官方结论上悬了半个世纪。

1990年代,台湾“档案管理局”开始解密保密局早期档案,研究者第一次看到徐会之的笔迹——整整十页自述,笔画干净。信中写着:“愿以自身换同志安。”这句话让许多情报史学者哑口无言。有人称他为“伪装叛变者”,有人说他利用敌方心理“主动控盘”。无论哪种说法,都比“叛徒”更接近真实。

大陆方面的历史叙述在2000年后逐渐清晰。人民日报客户端与央视《国家记忆》栏目在专题中引述吴石和徐会之事件,称其为“隐蔽战线的特殊案例”。节目解说说:“他以身为局,用假投诚迷惑敌方,延续了中共情报系统在台湾的生存空间。”这段叙述后来被收录进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隐秘战线——台湾潜伏档案》。

政治戏剧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年的台方官员在自己的报告中写下“自首者已脱离潜伏组织,情况属实”。那个结论正是阳谋奏效的证据。徐会之用自己的“叛变”制造了一个假和平,让存活的潜伏线有机会脱身。他从未被平反,也未被追封,只被当作一个模糊代号写进历史脚注。

吴石死得干净,徐会之活得隐秘。一个死去保密,一个活着继续伪装。多年后,当大陆与台湾的档案同时开放,研究者才发现这场看似孤立的“自首”其实是计划中的反间操作。两人分属不同线,却在同一棋盘上完成了“阳谋”的闭环。

真假叛徒与无声较量

历史的讽刺在于,那一年被骂得最狠的人,后来被证明走得最远。徐会之“自首”消息传出后,台湾舆论哗然。国民党情报系统大肆宣扬“破获共谍”,报纸头版连着几天刊出“叛徒供认、网破人亡”的字样。公众看到的,是一个自首的“谍王”;地下组织看到的,是一条延续的生路。

大陆方面在档案中保持沉默。直到1950年代初,党史部门在一份密档中写道:“徐会之,自首属权宜之计,已无再通联系。”这句话冷静,却藏着默许的意味。吴石牺牲后,台湾潜伏线面临全面瓦解。徐会之的行动,为残存人员提供了短暂掩护期。

台方起初信以为真。保密局根据他的“供述”展开多次抓捕行动,却几乎没有实际成果。档案显示,被列入通缉名单的目标,不少早已撤离或更换身份。保密局内部报告写着:“线索残缺,未查得有效联络点。”徐会之交出的“旧线”,精准到让人误以为是真实供述。

多年后,台湾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称这种手法为“反制性供述”——用虚假资料让敌方陷入内部循环。这不是小说的桥段,而是情报史中少见的“反叛策略”。台湾《国家档案馆》公开的文件中,有一句关键描述:“其供述经查不符,但本人态度诚恳。”八个字背后的荒诞,是敌我双方都未察觉的戏。

大陆历史学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新讨论此案。1999年,《党史博览》发表文章《吴石案与台湾地下党网络研究》,首次提到“自首可能为战术性动作”。此后,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隐秘战线的记忆》,文中以档案证实:吴石与徐会之在行动上存在联动指令。吴石被捕后,徐会之的“自首”让台湾安全机构误判组织已断线,从而终止追查。

两岸史料在这一点上形成罕见一致。台湾“国史馆”在2009年解密的一批文件中,同样提及“吴石案后情报搜捕范围未扩大”,并写道:“当局判定潜伏系统已自行瓦解。”这是阳谋的真正意义——让敌人亲手停下自己的行动。

有学者形容,这是情报战中的“反向安静”。它不靠枪,不靠炸药,只靠对心理的拿捏。徐会之在表面上归顺,在暗地里关闭信号,保全潜伏者。他不是逃脱,而是困守。所有动作,都在吴石死后的阴影里完成。

而那时的台湾社会,风声极紧。戒严令下,普通人提到“间谍”两个字都会压低声音。吴石的名字被禁止提起,徐会之的名字被列入“叛徒黑名单”。大陆无人辩白,台湾无人解释,真相被时间埋了一层又一层。

几十年后,两岸都开始公开档案。许多研究者在阅读那份泛黄的“自首供述书”时都停顿了几秒。那份文件看似招供,却在关键节点上模糊。真正的秘密不在字句,而在空白处。空白让敌人安心,也让同志安全。这种沉默,是另一种胜利。

档案开启的另一面

时间走到了2000年。新华社推出栏目《国家记忆》,吴石的故事第一次被完整讲出。节目的结尾引用了一句评语:“烈士以死保密,同志以生迷敌。”这句话出自当年的党内文件,简短却是对两人关系的真实写照。

那一年,台湾“国史馆”也在官网公开了吴石案卷。研究人员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未被外界提过:吴石被捕当天,保密局记录上写着“涉案人员疑有内应,未确认”。这意味着,在当局眼里,案子从始至终没有被查透。徐会之的“自首”,正是在这段混乱时期开启的。

大陆的史学界在2005年前后重新评价这起案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林跃在论文中提出,“阳谋”一词的使用应限定于战术层面——即以牺牲换取迷惑,不是阴谋,而是公开计算。他指出:吴石与徐会之之间没有直接通信,却在行动逻辑上形成默契,证明组织纪律远比传说更严密。

2015年,新华社报道“吴石烈士纪念广场”在福建平潭落成,现场陈列室中设有专门展区讲述徐会之案。解说词写着:“他以‘叛徒’之名保留情报之线。”这句话让不少参观者驻足。档案室的说明牌注明出处:引自台湾公开档案第243号卷宗。

台北方面的态度也发生变化。2017年,《联合报》刊登一篇专访,采访对象是台湾退役情报官。那位官员说:“徐会之的案件结论是‘可疑但未核实’。从结果看,他骗过了我们。”一句轻描淡写,却是对那场阳谋的无意致敬。

两岸学者在2020年的一次联合史料会议上,罕见地在吴石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不是“叛变”,而是一场有计划的“自保行动”。会议记录写道:“个体行为与组织目的一致,属主动策略。”这是几十年后对历史的另一种还原。

如今再看那段历史,情报战的残酷不在枪口,而在等待。吴石用沉默换取传递的机会,徐会之用“投敌”换来追查的终止。一个以死封口,一个以活掩护。没有任何剧本能写出这样的配合。

吴石牺牲七十多年后,人们在他的纪念碑前仍能看到那句刻字——“忠诚不移”。旁边的展墙上是徐会之的简历,没有荣誉,也没有头衔,只有一句注释:“1949年后下落不明。”两个名字,一个死,一个消失,却在档案中形成对称。

他们的故事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只是历史在暗处留下的光。那光穿过档案馆的灰尘,照在一行行手写笔迹上。每一笔都真实,每一笔都沉默。

参考信源:
新华社《国家记忆·吴石烈士档案》(2017年);
人民日报客户端《隐秘战线的烈士:吴石》(2020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隐秘战线——台湾潜伏档案》(2006年);
台湾“国史馆”解密档案第243号卷宗(2009年公开);
《联合报》专访《徐会之案的另一种解读》(2017年8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刊论文《从吴石案看两岸情报战早期格局》(2015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历史   牺牲   多年   发现   台湾   档案   保密局   情报   新华社   国史馆   叛徒   烈士   中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