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取消制裁欧盟政客,欧方沉默三天,决定制裁2家中国机构

7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中欧双方已达成共识,决定同步全面解除相互交往中的限制措施,包括取消对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等人的制裁。这是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的一项重大外交突破。

三天沉默后,欧盟于7月18日通过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制裁名单。中国驻欧盟使团立即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并已提出严正交涉。

这场外交互动揭示了欧盟在中美博弈中的战略困境——中国递出的橄榄枝与欧盟的犹豫不决形成鲜明对比。

7月16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特别使用了“双方商定、同步全面取消”的表述。这一措辞避免了西方媒体炒作“中国单方面让步”的论调,展现了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成熟与精明。

这一外交突破并非偶然。它与中国外长王毅本月初访问欧洲时的密集磋商密切相关。在布鲁塞尔,王毅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中欧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彼此越是要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欧关系此时解冻具有特殊意义。2025年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双方都有意愿修复一度紧张的双边关系。2024年中欧贸易额高达7858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猛增至1.3万亿元人民币。

经济纽带已变得异常牢固。

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曾在投票前私下赴华“诉苦”,称稀土短缺让欧洲企业充满“恐惧和顾虑”。中国是欧盟箱包、奢侈品、乘用车和化妆品的重要市场,欧盟进口化妆品中超四成来自欧洲。

这些经济现实为双方关系回暖创造了条件。

中方解除制裁的消息传到布鲁塞尔后,欧盟决策者并没有立即作出积极回应。相反,他们陷入了三天的沉默期。这种犹豫不决反映了欧盟内部深刻的分裂和战略困境。

欧盟面临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真正危机。特朗普政府将关税作为核心武器,宣布如果8月1日前不能达成协议,将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30%的高额关税。2023年数据显示,美欧间存在1570亿欧元贸易逆差。

在欧盟内部,以德法为代表的核心成员国主张强硬反制,而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却表现出妥协姿态。她推迟了原定7月15日生效的对美反制措施,引发多国不满,被批“向美国示弱”。

在强大压力下,冯德莱恩才亮出一份206页的关税反制清单,涉及商品总价值720亿欧元(约合840亿美元)。这份清单覆盖农产品、工业品和奢侈品等多个领域,被媒体形容为“美国商品弱点百科全书”。

清单内容包括110亿欧元的飞机、94亿欧元的机械、80亿欧元的汽车,甚至连价值12亿欧元的波本威士忌都被列入其中。

欧盟的困境在于安全依赖美国,贸易与防务的捆绑使冯德莱恩难以强硬应对。特朗普可能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敢于将关税从10%直接提升至30%。

7月18日,欧盟打破沉默,在通过的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中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制裁名单。这一决定的性质和影响极为恶劣,中方已提出严正交涉。

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明确指出:“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中方强调从未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并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

欧盟此举的时机选择值得玩味。就在三天前,中方刚刚宣布取消对欧盟议员的制裁,向欧盟递出了橄榄枝。欧盟在享受中国释放善意的同时,却转身将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制裁名单,这种行为显示出欧盟外交的严重矛盾。

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存在严重分歧。德国主张严格控制技术出口,匈牙利却积极欢迎中资建厂;法国试图施压中国,而荷兰企业则在申请稀土出口配额。这种混乱正是一个联盟失去方向后的典型症状。

冯德莱恩曾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批评中国将稀土等资源“武器化”,但她忽略了欧盟99%的稀土依赖于中国的事实。这种“表演式敌意”不仅未能改变现状,反而暴露了欧洲在供应链安全上的巨大脆弱性。

欧盟如今的处境可以用“夹缝中生存”来形容。特朗普政府同时对中欧发难,但欧盟的选择却令人费解——只对中国示强,而对美国妥协。

《亚洲时报》评论指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全球地缘政治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主导议程,中国精准反制,欧洲则被动承受,成为“金融家和啦啦队长”的角色。

在国防开支方面,欧洲领导人在没有进行充分辩论的情况下同意将军费提高至GDP的5%,这一决策无疑让美国军火巨头受益。这种“空白支票”式的承诺不仅削弱了欧洲的社会支出,还进一步限制了其战略自主性。

面对这种困境,欧盟开始联合日本和墨西哥组成“关税受害者联盟”,加拿大则在积极争取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自贸协议,巴西也开始转向大幅采购印度产品。韩国媒体直言:“当盟友们开始相互挖墙脚,说明美国的策略真的出现了问题。”

欧盟还设有B计划,准备与印尼签署协议,并与南方共同市场展开合作。更为重要的是,欧盟还有机会进一步与中国建立以陆权运输为主导的经济合作,从而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未来的去全球化可能会演变为去美国化的新趋势。

稀土问题成为中欧关系中的一个关键博弈点。7月10日,欧洲议会大厅的电子屏幕显示出刺眼的投票结果:523票赞成、75票反对,一项要求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的决议以压倒性优势通过。

决议措辞强硬,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甚至威胁采取“威慑措施”。戏剧性的是,两周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计划访问北京,这场投票明显是为谈判造势的施压手段。

欧盟表面强硬,实则焦虑不安。冯德莱恩计划访华专门讨论稀土问题,因为一架F-35战机需要400多公斤稀土,一套导弹制导系统也离不开这些关键矿物。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2030年实现30%自给率的目标,但现实是他们在匈牙利新建的永磁体工厂,仍需从中国进口九成核心原材料。

中国对稀土的管控并非无的放矢。这些资源兼具军用和民用双重属性,而某些国家早已采取规避手段。路透社调查发现,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转运了3834吨中国锑氧化物。这两个国家自身并不具备完整的锑产业链,却突然成为中国稀土的主要“买家”。

作为回应,2025年5月,中国上线新一代稀土追踪系统,要求企业在线申报每笔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买家、数量、运输目的地及最终用途。这套系统为每克稀土配发电子“身份证”,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彻底堵死了灰色渠道。

中国在应对欧盟的指责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一方面,为欧洲企业开辟了“快速通道”,以简化稀土出口的办理手续;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稀土走私的打击力度,并对法国白兰地加征了反倾销税。这展示了中国在应对贸易摩擦时的坚定立场与灵活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2

标签:财经   政客   中方   欧盟   家中   沉默   机构   欧方   中国   稀土   中欧   欧洲   美国   欧元   反制   关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