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石1894年8月出生在福建闽侯螺洲一个书香家庭,早年接受传统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17岁,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投身推翻清王朝的行动中。这段经历让他初尝军旅生涯的酸甜苦辣,之后他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学习,与张治中、白崇禧等同期生共事,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部队,从基层军官干起,一步步积累经验。

1920年代,吴石远赴日本深造,先在东京炮兵学校,后考入陆军大学,勤奋刻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这在当时中日军界引起不小反响。回国后,他进入南京陆军大学任教官,负责战术和炮兵课程的教学,培养出一批国民党军官。
1930年代,他获授陆军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军事委员会第二厅处长,负责日本情报研究和战时干部培训,参与淞沪会战等战役的筹划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主持国民党国防部史料局,整理战时档案,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让他逐渐失望。
解放战争时期,吴石与老友吴仲禧关系密切,两人早年同窗,吴仲禧已秘密为中共传递情报,吴石虽未正式入党,却暗中提供帮助,方便情报出境。他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对共产党战略产生共鸣,决定在国民党高层继续潜伏,为解放事业出力。
1949年,国民党败退大陆,蒋介石任命他为国防部参谋次长,这本是高位,却成了他执行秘密任务的机会。吴石选择携家赴台,继续搜集国民党军事情报,为中共提供支持。他的决定源于对国家统一的信念,尽管知道风险极大。

吴石的革命历程从热血青年到隐蔽战线工作者,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没有高调宣传,却在国民党内部默默耕耘,积累了大量军事情报,帮助中共了解台湾防务动态。这份低调的奉献,在今天看来,正是无数普通人推动历史前进的缩影。
1949年8月13日,吴石从福州飞往台湾,表面上执行国民党职务,实则作为中共“密使一号”,联络当地地下组织。抵达后,他迅速与朱谌之等同志接头,传递首批绝密情报,包括国民党军队部署和台湾海防图纸。这些情报直达中央,毛泽东亲自题诗赞扬这些赴台战士的胆识。吴石在国防部办公室处理军务时,顺带记录蒋介石的军事会议内容,通过隐秘渠道送出,短短几个月内,提供的情报价值巨大。

国民党退台后,加强了对中共地下党的清剿,蒋介石和蒋经国亲自部署,保密局多次破坏组织,逮捕陈泽民等同志。吴石的行动面临极大压力,他调整联络方式,使用暗语和烟盒藏情报,继续工作。
1949年11月,朱谌之抵达台湾后,吴石全力协助,提供安全屋和交通便利,帮助恢复地下网络。12月,国民党封锁两岸,朱谌之撤离困难,吴石冒险安排船只和伪装身份,确保战友脱险。这次援助虽成功,却暴露了蛛丝马迹。
1950年1月29日,地下党员蔡孝乾被捕,出卖了部分线索,国民党特务循线追查吴石。2月,监视加剧,吴石住所周边布满眼线,但他仍坚持传递最后一批情报。3月1日晚,保密局士兵突袭住所,吴石夫妇双双被捕。入狱后,国民党施以严刑拷打,吴石遭受三个月零十一天的折磨,一只眼睛致盲,全身伤痕累累,但他一口咬定身份,拒不透露任何情报。6月10日,国民党在台北马场町执行枪决,吴石与其他三位同志一同就义,年仅56岁。

吴石的牺牲是国民党当局对中共地下力量的血腥镇压结果,他的潜伏生涯虽短暂,却为解放台湾提供了关键情报,影响了后续军事决策。国民党保密局的手段残酷,蒋介石震怒后直接下令处决,暴露了其独裁本性。吴石留下的遗书约2000字,交代家事和信念,寄托了对后人的嘱托。
吴石赴台前,将长子吴韶成和长女吴兰成留在大陆,自己带妻子王碧奎、次女吴学成和幼子吴健成前往。吴韶成1927年生,1949年在南京大学经济系就读,父亲临别时给他20美元作为学费。吴兰成1930年生,就读上海第一医学院。解放后,兄妹俩靠政府助学金完成学业,生活相对稳定。1950年6月,吴韶成从报纸上得知父亲牺牲消息,中央派何康慰问,叮嘱保密。何康是情报传递人之一,后任农业部副部长,对兄妹多有关照。

吴韶成1952年毕业,分配到河南省冶金局,从技术员干起,参与多项冶金项目建设。特殊时期,他的身份受审查,工作受阻,直到1972年上书中央组织部,次年父亲获追授革命烈士称号,生活才恢复正常。他逐步升至总经济师,推动河南钢铁工业发展,退休前享正厅级待遇,还担任河南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吴兰成1954年毕业,本可留沪,却因成分问题分配到内蒙古牙克石林场医院,任儿科医生,在林区工作二十余年,条件艰苦,负责基层医疗。1970年代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任研究员,主编针灸英语教材,参与国家级项目,获北京市政协委员称号。
台湾方面,王碧奎1950年秋获释,携两子艰难度日,老部下吴荫先暗中接济。吴学成16岁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早婚后操持小家,生活清苦。吴健成在亲友帮助下求学,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赴美攻读硕士,后在企业任职。两岸分离三十余年,子女间通信困难,吴韶成和吴兰成长期不知台湾亲人近况。1973年追授烈士后,中央开始关注烈士家属,兄妹获相应照顾,但磨难已成过往。
这些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烈士后代的普遍困境,海峡阻隔加剧了家庭分裂,国民党逮捕后,王碧奎母子流落街头,靠零星援助维生。大陆子女虽有政府补助,却也面对身份保密的压力。他们的坚持,不是靠特殊待遇,而是普通人的韧劲,吴韶成从基层爬升,吴兰成在边疆奉献,体现了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段分离岁月,让人感慨历史的无情,却也凸显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小小抗争。

1981年12月,吴韶成和吴兰成赴美与母亲王碧奎、弟妹团圆,四十一年分离后首次聚首,此后两岸往来渐多。1991年,国务院原副秘书长罗青长接见吴韶成和吴兰成,代表中央表达哀思,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同年,吴学成将父亲骨灰从台湾运回郑州安放,结束了四十一年漂泊。1993年,王碧奎在美国去世,次年骨灰与吴石合葬北京福田公墓,墓碑由吴韶成撰文,罗青长审定。
吴韶成2015年8月逝世,享年88岁,晚年捐赠藏书设立吴石奖学金,支持冶金教育。吴兰成继续中医研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专家推动中西医结合,至今活跃在政协平台。吴学成在台湾经商,吴健成在美国定居,家族间保持联系,节日互寄问候。国台办多次提及吴石事迹,强调其牺牲激励两岸统一。2025年,台湾光复80周年,吴石墓前鲜花不断,台青前来致敬,感慨先烈精神。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