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段时间,著名奶茶品牌喜茶给自己的点餐程序换了一下设计风格。结果没能给大家带来多少新鲜感,反而让不少用户直呼“太阴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些日子,喜茶上了一款新品。为了配合新品宣发,商家特意调整了小程序上的页面设计。
结果,老客户们满怀期待的点进去,又带着跌到谷底的心情出去了。
原来,这个新页面一改之前清新活力的风格,变成了完全的黑白系配色,主宣图更是郑重肃穆。
很快,关于新页面的吐槽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消费者犀利又直接,纷纷表示“不吉利”,称这是“地狱设计”“直通地府”。

也有人替商家喊冤。在我们的文化中,“黑+白”组合确实有一些严肃的含义。但放眼日常生活,这同时也是很经典的配色。总不能因为这两色彩在严肃场合里用得多,在其他地方就不能用了吧?
两拨观点不同的受众群体在网上讨论得热热闹闹。虽然后来商家做了改变,但似乎比外界想象得淡定一些。
鉴于商家的微妙态度,消费者中也渐渐的产生了另一种猜测。大家一开始以为这是设计“翻车”,后来想想,这会不会压根就是商家的营销策略?
新品上市最怕的是什么?不是争议和讨论,是无人问津。这波操作赚足了关注度,不仅老客户在讨论这件事,原先对这个品类毫无兴趣的群体也赶来“吃瓜”。这是仅靠广告很难达到的效果。

真要较真起来,这事虽然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但似乎还不至于达到“背刺”那个高度。那些争议仅仅停留在个人的主观感受上面,吐槽的人说到底也只能吐槽个“感受不好”,很难提出更加具体的指责。
常说的“不吉利”、“晦气”之类的用词,虽然是基于传统习俗产生的直接联想,但在舆论场上,这些词汇很容易被贴上封建的标签,这样一来就可以很简单的被消解掉。
这对品牌来说,似乎属于一种“可控的风险”。在一些不涉及根本原则的地方“放肆试探”,容易引发争议,但同时也赚足了关注。
事实上我们确实也看到,在一部分人吐槽这个设计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新页面是“简洁高级”的。
借着这个事件,更多的往事被翻了出来。大家发现,同样是这个品牌,之前还采用过红+金色的包装。

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总该是挺吉利的颜色了吧?结果被说很像金银纸。
那次同样引发了吐槽,就连吐槽的内容都大差不差,也是说这风格“接地府”。

一再的在同一个地方“翻车”,更是让很多人觉得,这很可能就是“故意为之”。究竟真相如何,普通消费者恐怕是难以知晓了。
但不得不说,一个以“喜”字为名的品牌,却频频搞出相反的设计,品牌名字和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算得上是强劲记忆点。但这个记忆点中间多少夹杂了一些负面感受,堪称黑色幽默。
撇开商家的本意如何,消费者的反应其实也很有意思。
很多家庭都会选用“黑+白”的装修风格。一眼望过去,不仅不会觉得“阴间”,还会感觉简洁利落。

不少人的日常装束也是从头到脚的黑+白,衣服将人衬托得沉稳干练,是一种很少出错的着装方式。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黑+白”组合都会唤起人们关于“不吉利”的联想。为什么到了这个品牌的页面设计上,就会让大家觉得不适呢?
可能有一个原因是,在大多数“黑+白”的组合中,都会有其他的元素来中和这个组合带来的庄重感。
一个黑+白风格装修的家庭中,除了有这两种色彩,还会有柔软的织物,有柔和的光线,以及最重要的合家生活气息。
放在个人身上也是如此。衣物本身就会有很多种剪裁设计,同时穿搭者自身的生命力也会让其他人更关注人物本身而不是颜色。
在这个事件中,商家的设计就缺乏这些“消解严肃”的元素,巨大的主宣图更是放大了疏离肃穆的一面。
客户的潜在期待落空也放大了不满。想想看,消费者打开奶茶品牌的小程序之前,潜意识里可能期待看到一个让人感觉甜蜜温暖的页面,或者希望看到一个活泼明朗的页面,无论如何都不会希望看到一个肃穆沉闷的设计。

而实际上的设计恰恰和客户的内心期待相反。这个页面是给消费者点餐用的,没有哪个人在买饮料的时候会希望经历一场和葬礼联系在一起的视觉洗礼,那种“直通地府”的画面,刹那间就能点燃客户的火气。
“黑+白”是最简单的配色方案,也是最难以把握的设计风格。同风格中比较成功的页面设计,通常会用留白、光影、排版等共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黑+白”。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色块堆砌,最后拿出来的成品注定令人不适。
如今的年轻人,在对待生死之类的严肃话题时,其实并不像上代人那样如临大敌,反而有很多独属于新一代的乐观态度。
比如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文艺作品,核心就是以豁达释怀的态度去消解“死亡”这个意象的庄严感。
按理来说,这批极具幽默感的年轻人,和奶茶的核心受众有很大一部分重合。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他们能顺畅的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阴间”页面。

他们自己在解构死亡相关的概念时,知道什么主题可以玩梗,什么场合必须严肃,他们自己控制着那个微妙的度。
他们自己创造的“地狱梗”是安全的,但是当他们以消费者的身份打开一个用于点餐的页面,本来期待获得美好的服务体验,结果被迫迎接一个冰冷的黑白页,这已经不属于艺术范畴的“解构死亡”了。
其实消费者已经足够宽容。他们面对这样的糟糕体验,最终也不过是用戏谑、玩梗的方式来化解不适。
这个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不说更早的时候,就说从2010年到现在的这15年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品牌兴起又消失。现在留下来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相应的,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对商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营销是必要的,但是过度侧重于营销,就可能会偏离产品的核心。无论如何,品质才是一切的根本,噱头只是一时浮云。
参考资料:
《“殉葬风”页面引热议,喜茶为何总在“阴间”营销上翻车?》凤凰网财经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61768811579097600/?channel=&source=search_tab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