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九段的小伙伴都知道如果不是自己耳机评论员的身份,我现在大概率不太会对一只耳塞感兴趣的。但这事儿总有一些例外,耳机圈内总是有几个喜欢“特立独行”的品牌会让我特别的关注,比如来自日本的Acoustune。缘何?因为他不世俗,不跟风。我曾经给圈内某耳机大厂主事人去介绍Acoustune的特别,深入骨髓的“离经叛道”!我隐约记着这家日本耳机厂牌诞生于十多年前的2014、15年,从创立之初便与主流市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家创始人三枝丈记曾直言:“我们从未想过讨好所有人,只为那些追求极致声音体验的少数人服务。” 这种近乎“孤傲”的坚持,贯穿着后来Acoustune推出的每一款产品。
十多年来我几乎参加了所有的业界重要耳机展会,因此也就有了机会较好的了解Acoustune的发展历程。其中全金属腔体与可换线设计的HS1500系列是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早期产品,但真正奠定其江湖地位甚至让九段都深感震撼的还是2019年推出的HS1600系列。彼时,三枝团队突破性地将医用级生物材料Myrinx引入动圈振膜,辅以钛合金声学腔体,创造出兼具高刚性、低失真的独特声音风格。这种技术路径在随后的HS2000MX系列中不断进化,甚至衍生出ACT系列可换声学模块——用户只需更换腔体前盖,便能获得截然不同的调音风格。这种“模块化哲学”不仅成为Acoustune的技术标签,更暗合了耳机发烧友对“可玩性”的终极追求。
紧接着,行业进入了大家非常熟悉的TWS时代,而当其他品牌在TWS市场疯狂内卷时,Acoustune不出所料的完全不为所动,异常冷静的可怕。哪怕多年前其就创立了专攻无线音频的子品牌ANIMA,并在日本市场大火。但作为主品牌的Acoustune却直到2024年底才推出自己的首款真无线耳机HSX1001。为何多年蛰伏?当我在去年12月份的广州耳机展上初次见到它时似乎理解了些许,三枝团队或许是在将过往积累的声学技术重新解构——在考虑如何让模块化设计在TWS形态下重生?如何将真正HiFi的声音“压缩”进无线腔体?这些问题,我在HSX1001上似乎听到了答案。
当然,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入手这只耳机,因为广州展后首先上市的HSX1001还只有“TWS”版本,直到今年全新“有线版”升级套件发售后,我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猎奇”的心,剁!首次拆开HSX1001的军火箱式包装,你会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款寻常的TWS。标配的M01无线模块与C01声学腔体以精密螺丝固定,拆卸工具与备用螺丝被小心收纳在金属盒夹层中。这种略显“硬核”的设计,透露出Acoustune对“可维护性”的执着——这次的模块化就是为了对抗消费电子“计划报废”宿命的“反抗”。
HSX1001的模块化设计绝非噱头,九段自己的理解是其背后有一套严密的声学逻辑(纯自己YY,非官方解读,说的不对请轻喷)。三枝团队把机械外壳(M模块)与声学腔体(C模块)进行物理隔离,这似乎源自Acoustune早年开发的Pentaconn Ear技术——通过弹簧触点取代传统焊接,最大限度降低信号传输损耗。当然,想要把这一设计在TWS耳机上复现,是需要克服电磁干扰与结构强度双重挑战的。我对其进行了实测,即便在地铁闸机旁等强干扰环境下,HSX1001也从未出现断连,这一稳定性甚至优于某些旗舰手机的配套TWS耳机,相当不错的表现。
第三代Myrinx单元则是另一项黑科技。九段曾经彻夜查阅各种日文资料来了解这一技术,三枝团队使用了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让振膜厚度来到5微米的水平,同时却能在10mm直径内承受200mW的瞬时功率,动瞬态响应速度堪比静电单元。有趣的是,Acoustune工程师并未盲目追求参数,而是通过腔体结构与阻尼材料的反复调试,让硬件潜力得以“人性化”释放——这也是为何HSX1001的听感始终带着一丝“模拟味”,而非冷冰冰的素质堆砌。
原配组合(M01+C01):初听C01单元下的HSX1001,其声音特质与Acoustune过往的旗舰有线耳机似是一脉相承:TWS耳机中还算磅礴的低频且能做到不浑浊,中频扎实且有着基础的纹理质感,高频是毫无毛刺且略带毛绒绒的抓耳感,三枝团队的调音技艺拿捏了。一只TWS真无线耳机一耳朵竟能呈现出接近HS1900X的声场规模与分离度(只是初听一下下,细听后就差距甚大了),我想这应该是得益于独立开发的无线模块M01——它将数字信号处理(DSP)与第三代Myrinx单元的特性深度绑定,通过优化传输协议(支持LDAC/aptX Lossless)与电磁屏蔽,拿下今天日无线音质的“天花板”应该是板上钉钉的。
具体到听感,我觉得这个组合下的HSX1001还是最适合流行音乐、电子音乐以及不是特别强调大动态复杂编制的乐器等等作品。我搭配华为Mate X6(LDAC兼容模式,高音质模式不稳定)用Apple Music播放热门流行曲目来考验她,《世界赠予我的》钢琴伴奏的落键、琴腔泛音都是质感突出的,低频扑面且在耳廓内层层晕开。王菲的歌声伴着鸡皮疙瘩一起到来,嗓音的颗粒与空灵感恰到好处;《一二三》是田馥甄最新发布的Single,相较于传统TWS,HSX1001下田姐的声线值得称道,真实且舒服,结像略靠后,但口型清晰不压迫,辅以明确的厚度,让田姐最富特色的嗓音质感如二十多年前初次听到一般让人感动。这只TWS的人声展现是鲜活且富有张力的,是一种“克制中的张扬之声”,非常熟悉的Acoustune调音风格。
升级模块(M02+C02):如果说C01单元是Acoustune对大众审美的些许妥协(大概率受TWS下有损的声音影响),那么C02黄铜腔体则是其“本格派”精神的回归。更换过程需拧下多颗长短不一的螺丝——黄铜材质带来的重量增加是明确的,但同时带来了声音颠覆性的变化:低频收束得更紧致但动态激增,中频密度也跟着陡增,人声仿佛被镀上一层蜜蜡,王菲的喉音颤动变得颗粒分明;高频开始呈现华丽,泛音衰减速度放缓,小提琴的松香感扑面而来。直面对比后会让你明确感知到“01搭配”的“暖糊化”,Acoustune通过材质谐振特性的改变,重塑了声音的能量分布。
M02有线模块的表现同时是令人惊喜的,虽然我拿到的还是3.5mm的传统版本,据说后续会直接配备Type-C接口的线材贩售。我试着通过用原线连接小尾巴搭配iPhone 16Pro Max播放苹果古典乐中的作品,HSX1001瞬间回归Acoustune传统风格。当声音完全跳脱出蓝牙协议的束缚,新耳机的动态范围与微细节再现能力提升感是最大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宏大叙事中,定音鼓的冲击力与合唱团的层次感竟瞬间把我带入了意境,完全忘记了自己在测试耳机,当音乐结束我才回过神来。“一机两用”的玩法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你们觉得它真的能打破无线与有线耳机的界限吗?
聊完声音,最后我再谈一谈外观。我特别喜欢这只耳机的外观设计,或者是所有Acoustune的外观设计。作为子品牌ANIMA的联名之作,HSX1001处处体现着日式美学的矛盾与统一。机甲风格的电池盒棱角分明,碳纤维纹理却透出东方特有的含蓄;耳机腔体采用高精度CNC切削,边缘倒角却又温润如玉。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语言,恰如其分地映射了其声音特质。更深层的文化融合体现在产品逻辑中。ANIMA团队负责无线协议与交互设计,赋予HSX1001现代化的便捷体验;Acoustune本部则专注声学架构,确保每一颗螺丝的拧紧都符合“匠人标准”。这种分工并非割裂,而是通过模块化接口实现无缝衔接——当你用M02、C02模块接入SP3000m时,耳边响起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场跨越物理形态与技术代际的对话。
Acoustune的突破所带来的一点思考
一个多月的使用下来,我必须要说HSX1001绝非完美之作。缺失主动降噪、APP功能简陋、模块更换需借助工具等问题,注定其只是发烧友的“饕餮”,而难以成为大众市场的宠儿。但它的出现与存在,为TWS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当行业沉迷于“参数内卷”时,Acoustune选择回归声音本质;当厂商用算法“美化”缺陷时,他们用物理模块重塑听感逻辑。这种“反潮流”的勇气,恰恰揭示了Hi-Fi的本质——技术终将过时,但对极致声音的追求永不过时。或许正如三枝丈记在专访中所言:“模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让每一副耳机都能伴随用户成长。”在这个意义上,HSX1001早已超越消费电子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声音信仰的“无限”实验。
最后的最后
与HSX1001相伴的一个月里,我时常想起二三十年前初入烧时折腾线材、DIY耳放的日子。如今,当“便捷”与“音质”被默认为不可兼得,这款耳机却用模块化设计重构了二者的关系。它或许不够完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我们听见了未来。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