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南海景区第三届菊花旅游花卉展如期而至,现场花海如同仙境。
金秋的包头市东河区,一场场文旅盛宴正改写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它不再是书本里泛黄的文字,而是能赏、能玩、能消费的“活体验”。南海景区的菊海、走西口街区的晋商往事、金街的潮流狂欢,三大场景各有特色,却藏着同一份文化密码:让传统在当代生活里“扎下根、焕新生”。
花间留影。
南海景区的“芳菊秋韵·锦绣南海”花展,把“菊”这个传统符号玩出了新花样。10月10日,记者在2万平方米展区内看到,200多个菊花品种构筑诗意空间:既有百日菊、独本菊、多头菊、塔菊等传统名菊,也有绿牡丹、帅旗等十大名菊在内的稀有品种。带娃观展的家长李倩说得实在:“孩子在玩闹中就懂了菊花的雅致,比生硬说教管用多了。”这份象征“高洁隐逸”的文化意蕴,借由沉浸式景观,成了人人可感的日常之美。
游客在南海景区欣赏姹紫嫣红的花海。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则用“互动”唤醒了沉睡的历史。记者看到,青砖古巷间,穿晋商服饰的“掌柜”“伙计”来回穿梭,拉着游客玩投壶、猜灯谜;中秋节当天的月饼鉴赏会更巧,把手工制饼、中秋故事分享和农副产品展销绑在一起,让“文化”与“消费”自然相融。正如街区负责人所言,他们要打造的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回味”的场景——不只是复刻晋商生活的模样,更要让“走西口”那股精神根脉扎进现代人心里。
人群簇拥的包头金街。
包头金街的“青春不一YOUNG”嘉年华,又让传统与潮流撞出了年轻态。9月30日至10月10日,华诞巡游的热闹、人偶互动的趣意、国庆嗨唱会的活力接连上演。在这里,传统文化不再是“老古董”,而是能跟着音乐摇摆、能和人偶合影的潮流元素,稳稳抓住了年轻人的注意力。
夜幕下的包头金街,绚烂彩灯点亮节日盛会。
从菊展到寻根,从潮流到传承,东河区的文旅实践其实是一套清晰的“文化解法”:以现代体验激活传统符号,以消费场景兑现文化价值,以情感共鸣重塑城市认同。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奔涌的江河——东河区正用“传承”作底、“创新”为帆,让它在当下的生活里,流淌出更鲜活的生命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宋阿男
通讯员:吕必得
新闻编辑:陈春艳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