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
编辑|冉
2022年,全国死亡人数第一次突破千万大关,2023年又涨了近70万,到了2024年才小幅回落,但依然维持在千万以上。与此同时,出生人口却跌破了9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为负。
很多人忍不住要问:是不是医疗水平不行了?是不是大家生活质量下降了?其实并不是。死亡人数增加,并不是因为突然“灾难降临”,而是社会进入了一个必然阶段——老龄化的高峰期。
过去几十年出生的孩子,如今正在集体变老,死亡数字自然水涨船高。问题是,这样的趋势会持续多久?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先把最新的几组数据摆出来,大家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2022年,中国全国死亡人口达到1041万,死亡率是7.37‰。这在当时已经创下了一个新高。2023年更明显,死亡人数增加到1110万,死亡率升到7.87‰,比前一年多出了69万。
要知道,在疫情之前,中国每年死亡人数大概在1000万左右徘徊,涨幅没这么猛。2023年的这波飙升,除了疫情余波的影响,更深层次原因还是老龄人口规模太大。
到了2024年,全国死亡人口小幅下降到1093万,比上一年少了17万,死亡率也降到了7.76‰。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觉得松了一口气,好像问题缓解了,但其实并不是。死亡人数的下降,更多是医疗体系调整、防控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整体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
与此同时,出生人口虽然因为“龙年效应”回升到954万,但依然远远赶不上死亡人口。
这几年中国人口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第一,死亡人数持续走高,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整体曲线是上扬的;第二,出生人口持续走低,2023年甚至跌到了902万的历史低点;
第三,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为负,2022年减少85万,2023年减少208万,2024年减少139万。照这样的速度,2025年人口净减少的数字可能会更大。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在于人口结构的变化。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出生高峰,平均每年都有2500多万新生儿。那一代人如今已经步入七十岁、八十岁,正好进入高龄阶段。
过去他们受益于医疗条件改善、寿命延长,很多人都活到了老年,现在便到了集中离开的时刻。
就像一条时间的回声,当年出生得多,几十年后死亡自然也会变多。这不是谁的错,也不是国家突然出了问题,而是自然规律在发挥作用。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大家都活得更久,为什么死亡人数反而更多了?其实这就好比水库蓄水。当年出生的孩子存活下来,慢慢长大,活到七八十岁。
寿命延长并没有减少死亡,只是把死亡推迟到了高龄阶段。当这些“水”同时释放的时候,死亡人数自然会上涨。换句话说,老龄化就是导致死亡数字增加的最大推手。
更重要的是,这一趋势才刚刚开始。专家预测,从2025年开始,中国的年死亡人口可能会突破1200万,甚至接近1300万。而出生人口呢?很可能会跌到750万左右。
那意味着,每年人口净减少500万以上。相比过去几十年,这种下降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要理解死亡高峰,就得回头看看中国的人口历史。建国初期,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医疗条件开始改善,出生率迅速提高。1949年至1958年,中国迎来了一个小高峰,累计新增人口约2亿。
随后在1963年至1972年,又出现了更大的高峰,每年出生人数超过2500万,总量高达3亿多。
那一代人,正是如今老龄人口的主体。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当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逐渐步入老年。医疗水平的进步,使得他们大多数都能健康地活到七八十岁,甚至更久。
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成就,但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也意味着死亡人数的集中释放。
死亡高峰的形成,归结起来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历史出生人口的波动。当年出生人数多,如今自然会形成庞大的老年群体。几十年后的死亡人数上升,几乎是注定的。
第二是存活率的提升。过去婴幼儿死亡率高,很多孩子活不到成年。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让整体人口基数变得更大。
第三是寿命的延长。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升到了如今的78.6岁,活到八九十岁不再稀奇。死亡被推迟到更晚的年龄段,最终累积在高龄阶段释放。
另外,死亡的原因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传染病、母婴类疾病是主要死因,而如今更多的是老年病和慢性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
这些疾病与年龄高度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就越高。这意味着死亡人数的增加,并不是早逝,而是老逝。
根据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预测,2061年左右,中国的死亡人数将达到峰值,约1900万,比现在水平高出七成,这一高峰恰好对应1963年出生高峰的一代人进入百岁上下的时期。
那一波庞大的老龄人口,会让死亡数字达到顶点。之后,随着九十年代以后出生人口逐渐减少,老龄人口基数缩小,死亡人数才会逐步下降。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死亡数字,只是“爬坡阶段”。真正的死亡高峰,还要等三十多年。到那时,中国可能每年会有将近2000万人去世,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想象一下,全国每年有两千万家庭经历生离死别,对医疗、养老、殡葬、社会服务的需求会是多么巨大。
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像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也在经历类似的阶段。战后婴儿潮的一代人逐渐老去,死亡人数随之攀升,这几乎是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
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大,速度快,规模也更庞大。因此,未来几十年,我们所面对的挑战会更加复杂和沉重。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高峰,中国社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第一,养老体系要完善。如今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6亿,65岁以上也接近2亿。这么庞大的群体,如果缺乏配套服务,家庭和社会都会难以承受。
目前,全国已有四千多家安宁疗护机构,为临终老人和家属提供身心支持,让逝者走得安详,家属少些痛苦。但相对于庞大的需求,这点远远不够。未来需要更多社区养老、长期护理机构、上门服务来支撑。
第二,医疗体系要升级。过去医疗体系更多是“治病救命”,但老龄化社会里,慢性病和老年病才是主流。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减轻痛苦,比单纯延长生命更重要。
比如关节置换手术,2022年全国完成了175万例,而且还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老年群体对生活质量有强烈需求。医疗不仅要救命,还要帮助他们活得更好。
第三,经济结构要调整。随着劳动力人口自2012年起持续下降,企业招工难、劳动成本升高,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机会。“银发产业”正在兴起,从医疗康养到保健品,从老年旅游到智能养老设备,都是新兴市场。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是中国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
未来三四十年,中国都要经历死亡高峰期,这会对社会、经济、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但我们完全不必过度悲观,只要国家在养老和医疗体系上不断完善,社会在观念上逐渐成熟,个人在健康和财务上提前规划,这个高峰就能被顺利跨过。
更何况,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