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店千家、营收百亿的“预制菜之王”登上热搜。
这个被称作“西餐界蜜雪”的品牌,凭借预制菜收获大量“萨门信徒”,国内门店超400家。
即便被调侃:“后厨看不到一把菜刀,也看不到厨师。”,其成功的核心关键在于精准踩中“透明化”与“性价比”。
萨莉亚的定位清晰明确,主打“快捷平价意式西餐”,“低价不低质”。
人均仅30多元,70%菜品定价低于20元,19元的薄脆披萨和蒜香蜗牛,14元的意面、12元的蔬菜沙拉、9元的蘑菇浓汤和无限畅饮,让打工族和学生党花小钱就能享受一顿西餐的“体面感”。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进店前就对其提供预制菜有明确预期,没有“花现炒钱吃复热菜”的心理落差,加上味道过关、份量也行,还真不好挑毛病。
正如,不少消费者的心声:“它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它预制”、“比它好吃的一定比它贵,比它便宜的没它好吃!”。
反观这几天,在网络沸沸扬扬的预制菜之争,正是消费者与餐企认知鸿沟的体现。
尤其,高价餐厅若隐瞒预制属性,更会让消费者心生怨言。
消费者并非讨厌预制菜,而是反感“隐瞒”与“溢价”,不仅丧失了知情权,也会感觉被欺骗了。
此外,长期食用高盐高脂的预制菜可能影响健康,消费者也有权提前知晓并自主选择。
如若商家缺乏基本的诚信,将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据悉,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草案首次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明确分类、加工工艺、贮存运输等要求,还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为监管提供依据,预制菜“强制明示时代”即将到来。
在餐厅透明化实践上,已有品牌先行:
中式快餐老乡鸡用三色标签区分菜品加工等级;
杭州部分餐厅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菜品情况;
广东省已出台8项地方标准,要求包装标注“预制菜”及烹饪方法。
这些案例证明:当知情权成为标配,价格与价值相匹配时,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会显著提升。
透过萨莉亚案例可见,消费者与餐饮商家并非对立面。
只要商家做到公开透明,给予顾客知情权,用高性价比产品匹配消费者需求,即便使用预制菜,也能获得理解和认可。
餐饮是民生大工程,消费者不反对预制菜,前提是公开、透明与物超所值。
随着国标落地与透明化的推进,餐饮预制菜有望打破争议,走向规范、健康的良性发展新阶段。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