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杨贵妃死在马嵬坡那天,李瑁也在场,昔日夫妻,早已分道扬镳。
她被勒死时,前夫的脸上,有没有动过一下?没人记下。
只留下“22个女儿”,和一桩被误解多年的史实。
开元十年,杨玉环十四岁,被赐婚给寿王李瑁,李瑁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儿子之一,那年也才十六岁。这门婚事按宫中规矩办的,谁都说登对。
皇帝给儿子选妃,挑来挑去,挑中了自家儿媳妇的未来命运。
杨家出身并不显赫,只算“宗室旁支”,父亲杨玄琰,官不过个“蜀州司户”,算不上大员。祖上却是隋朝之后的流落贵胄,几代寒门,没什么依靠。
杨玉环虽生在长安,却在四川长大,长安只是挂个籍贯。
开元十年嫁给李瑁后,搬进王府,一切从简。
她聪明,话不多,会乐器,尤其擅长胡旋舞,唱昆山玉碎之音。
当时并不出众,宫中记她美色的记载,最早也在十年之后,嫁入王府几年都没大动静,李瑁倒是很宠她,传出不少情意绵绵的诗句。
只是,太子争斗越演越烈,李瑁早被冷落,皇帝也没再关心这个小儿子过得怎样。
到了开元二十三年,局势陡变。玄宗宠妃武惠妃病死。宫里一下子空了位。
高力士和宦官一合计,传出风声,说陛下日夜郁闷,佳人难寻。
李瑁年纪渐长,家中有妇,宫中却不认门第。
皇帝忽然注意到,这个儿媳妇居然长得别有风情,眼神带钩,行步有声,跟当年的武惠妃有几分像。
开元二十四年春,杨玉环成为“太真道士”,明面上是出家,实则脱籍。
李瑁连半句反对都没说出来,王府静悄悄地送她出门。
几日后,皇命下来,杨氏由道还俗,入宫为贵妃。册封典仪连走三日,宫中自此重回烟火。
后宫妃嫔几十人,宠冠六宫只她一人。
李瑁退到一边,韦昭训的女儿成为新王妃。
没人再提杨贵妃曾是寿王府的女主人,连王府中的老嬷嬷都不敢说旧话。这场“转房”,说快也快,说冷也冷,朝中没人敢议论。
自此,父夺子妃的事被写进唐史,再没改过。
天宝年间,是唐玄宗最后的盛世。那时,杨贵妃在华清池成日泡汤、赏乐,玄宗命人建起梨园。
她的哥哥杨国忠位位高升,已是左相,权倾朝野。
李瑁默不作声,渐渐远离朝局,他的封号仍是寿王,却被派去主管道观、郊坛、祭祀事务,形同虚设。
朝野传言他体弱多病,实际只是不愿掺和。
这期间,李瑁娶了正妻韦氏,据《新唐书·宗室传》记载,韦氏为“御史中丞昭训之女”,持家谨慎,为李瑁生下一批女儿。
其中最知名的是德阳郡主、武宁郡主,还有多位郡主未留下名号。
官方记载李瑁“有女二十有二”,“应玄、应贞”是其中较早记名的两个。
有人误传这些是杨贵妃所生,实则不符时间与记载。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直逼长安,朝中一片混乱,杨国忠带兵迎敌失败,被士兵当场砍死。
唐玄宗仓皇西逃,携贵妃、高力士及少数亲信,从长安奔向四川。
李瑁也随行,不过行踪很低调,没有在队伍中担任实职。
到了马嵬驿,局势失控。禁军将士认为杨国忠误国,杨氏一族不可留。情绪激烈,弓弦响动中,贵妃站在营帐前,什么都没说。
史书只记了这句话:“贵妃缢死于佛堂柱下”。
谁勒的,怎么勒的,没记清。只留下高力士执行命令的说法。
那天,李瑁在场。没有出声,没有阻止,他目睹了一段因自己起始、却无力收场的宫廷风波,他站在人群之外,不靠近,也不后退。
杨贵妃死时三十七岁,马嵬坡下,草木无声,汗水、马粪、血腥味混在一起。
李瑁默默远离,没哭,没笑,那场兵变像风一样过去,他像没被吹到。
杨贵妃死后,马嵬驿现场陷入短暂沉寂,禁军情绪稍缓,唐玄宗重新出发。
这一场惊变,让整个随行班子都变了神色,不少大臣事后病倒,更多人闭口不言。
李瑁没有说话,也没人问他。
玄宗没有多看李瑁一眼,也没有赐什么诏书,那个曾经的寿王,如今仿佛就是个空壳,跟着走完一段西行路。
他在那一刻彻底消失于朝堂中心。没有请功,没有请罪,像个影子跟着队伍。杨贵妃的尸体最终葬在驿外梨树下,一抔黄土,草草了结。
一路奔波到成都,李瑁也在蜀地留下足迹。《旧唐书》记载,西南一带有寿王行宫旧址,也有相关遗迹可考。他在蜀中呆了几年,整个人低调得像不存在。
等到唐肃宗即位,玄宗退位为太上皇,局势稍稳,李瑁也被召还,他没有参与新政,也没有担任实职。肃宗封他一些虚衔,让他养病度日。
有人说,他活得久,是因为看透了。
李瑁的晚年很平静。没有牵涉党争,也没插手外戚风波。
大多数时间,都在王府闭门不出。史书对他记载极少,只有一些子嗣封号和讣告。
他活到了775年,比贵妃多活了整整十九年。
这一年他去世,朝廷追赠太傅,赐谥“靖”。这两个字,几乎就是对他一生的概括。
没有波澜,也没有辉煌,他安静地老去。
有关李瑁的子女,《新唐书·宗室世系》有记载。
他确实有子嗣,例如德阳郡王李僾、济阳郡王李伓等,这些人名字清晰,有封号、有卒年,基本可以佐证。
但关于他“生了22个女儿”的说法,查遍《旧唐书》《新唐书》都找不到确凿证据,只有零星记载提到他诸女多被封郡主,其中有的嫁入将门,有的郁郁寡欢。
史书记载中,唐代王爷多育子女,并不奇怪,当时子女数量多的王族不少,李瑁是否真有22女无从佐证。
有学者推测,李瑁封王年早,宠爱不盛,王妃更替频繁,确实可能有较多后代,但因身处边缘,诸女未有高位,自然难以留名史册。
这一代王子,活得久,留下的痕迹却少。
关于他的后人,大多数资料集中在男嗣承爵、转封、丧葬记录,女儿资料常常付之一笔带过。
贵妃死后,李瑁继续低调,其后代也未再成为权力焦点。
有人说他冷静,也有人说他懦弱,李瑁不争、不言、不怒,反倒在波涛汹涌的大唐后期,保全了自己和子孙,既见证了帝王夺爱,也经历了王朝动乱。
最终,没有倒在风口浪尖,而是以靖王之名,归于黄土。
马嵬坡的一幕,他是旁观者,也是幸存者。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宗室》
2.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玄宗天宝十四载》
更新时间:2025-07-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