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一般有这6个习惯,赶紧看看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影响老年人思维与记忆的慢性问题,它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身体和生活方式长期积累的结果。

观察那些年纪大了却头脑还灵活的老人,会发现他们大多有一些共同的生活习惯。


不是靠什么偏方,而是靠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让他们晚年还能保持清醒、反应快、记性好。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以下这六个生活习惯,对维持大脑活力非常关键。

不是说有这几个习惯就一定不会出问题,但长期坚持,对头脑确实有保护作用。


①坚持规律作息

大脑最怕的不是年龄,而是长期睡眠紊乱

很多人年纪一大,晚上睡不着、白天犯困,结果整个人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研究发现,睡眠不好会影响大脑清除废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与记忆有关的代谢产物,堆积多了,容易让人记性变差。

保持每天差不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不熬夜,不赖床,哪怕睡得不多,也要规律。有些老人喜欢午睡,这没问题,但午睡别超过30分钟,否则晚上反而更难入睡。

规律作息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保护大脑最基础的一步。


②保持社交活动

不少人退休后变得孤僻,整天闷在家,时间一长,大脑也容易“生锈”。

经常与人交流,哪怕是聊家常、下棋、逛公园,都是在锻炼大脑。因为每次对话、每个互动,都是对思维、语言、记忆的刺激。

有研究发现,社交活跃的人,大脑中的灰质退化速度更慢。尤其是老年人,孤独感强的话,容易影响情绪,连带着影响认知。

很多人误以为爱热闹是年轻人的事,其实老了更需要有朋友、有互动、有笑声


③动脑不等于读书

很多人一听说“锻炼大脑”,就开始买书、学外语、背诗词。

确实,这些有用,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像做手工、学做新菜、玩数字游戏、甚至学用智能手机,都是动脑的好方式

关键是要做点以前没做过的事,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大脑的活跃度。

大脑也是“用进废退”。

只看电视、照搬日常,不动脑筋、没新鲜感,大脑就慢慢懒了。所以别把“学习”理解得太狭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


④饮食不过量,少吃加工食品

现代人吃得越来越精致,但大脑其实喜欢“朴实”的饮食。尤其是长期高糖高脂的饮食,会让身体容易发炎,而慢性炎症正是影响大脑健康的一大隐患。

不少研究都提到,富含蔬菜、水果、坚果、全谷物、橄榄油的饮食模式,对大脑更友好。油炸、腌制、甜食、含添加剂多的零食,吃太多反而增加身体负担。

很多人以为吃点“补脑食品”就行,其实更重要的是整体饮食习惯。吃得清淡、不过量、少加工,比什么保健品都来得实在。


⑤经常走动,不图快

运动不一定要大汗淋漓,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大脑想要好状态,就得有一个好血流,而血流靠的正是身体的活动。

哪怕只是每天散步半小时,也比久坐强得多。

有意思的是,很多长寿老人并不去健身房,但他们生活中走得多、干活多、坐不住

这些不刻意的活动,其实更符合人类自然的运动节奏。比起短时间的激烈运动,更推荐每天轻松地活动身体,让身体和头脑都不“生锈”。

而且运动还能改善情绪,减少焦虑,对睡眠也有帮助,都是间接保护脑力的方式。


⑥情绪稳定,不钻牛角尖

大脑的敌人不只是年龄,还有长期的情绪内耗

焦虑、抑郁、悲观,这些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疏导,不仅影响心理,也会影响认知功能。有些老人一天到晚担心这、生气那,看似情绪问题,其实也是对大脑的一种慢性消耗。

生活中难免有烦心事,但关键是学会转念。遇事多往好处想,别老纠结过去的事,也别太担心未来没发生的事。

可以写写日记、听点轻音乐、晒晒太阳,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对情绪调节很有效。

长期心态稳定的人,比起情绪大起大落的,更容易保持清醒的思维和良好的判断力。


接下来得说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出现“明显健忘”,脑子就没事。记忆力变差并不是唯一的信号

有些人变得爱发脾气、做事乱套、词不达意,这些变化也可能是大脑功能在悄悄发生改变。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这些表现被当成“年纪大了正常”,结果错过了调整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机。

而另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点是:动脑不能靠“突击”。比如有的人退休后突然开始猛学英语、报班上课,想着集中补一补脑子。


但大脑和肌肉一样,是需要长期温和刺激的。突击学习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容易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

最好的方式是每天都给大脑点挑战,但不过度

还有不少人把“补脑”寄希望于各种保健品,这是个误区。

大脑健康靠的是整体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靠某一类食物或药丸。即使是被宣传得很火的“养脑食物”,也不能替代运动、睡眠和情绪管理这些基本功。


真正有效的,是长久坚持的健康习惯

回到开头的那几个老人,他们不是靠什么特别的偏方,而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了这些习惯。

每天规律作息、愿意走动、吃得清淡、心情平稳,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但很有节奏。就像是给大脑打了个“持久保养”,让它不容易出毛病。

长期看,人的大脑状态,其实是生活方式的“账本”。年轻时多存一点健康,年老时自然就不容易“透支”。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认知功能相关风险因素研究报告》,2021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王立祥等,《脑健康与生活方式关系的系统综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41卷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养生   老人   习惯   医生   大脑   情绪   生活方式   健康   身体   睡眠   吃得   规律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