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场到蓝天:eVTOL适航认证破局“最后一公里”

早高峰堵在路上的你,有没有想象过“要是能飞到公司就好了”?

如今这个想法,正在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

从植保机给庄稼打药施肥,到无人机送奶茶送快递,再到救援机前往道路封闭的灾区运送物资、回传画面,低空经济早已不是新鲜事。而能够垂直起降、电力驱动的电动垂直起降型飞机(eVTOL),也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选手。


但眼看很多企业都已公布实机和公开试飞,为什么在生活中却完全看不到这类产品?因为这款未来交通工具卡在了一个关键环节——适航认证。这个无人机的“驾照+安全许可证”,成了全行业进入下一步的“老大难”问题。

前景广阔的低空经济 VS 291家国家质检中心

低空经济,是指以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及其相关数据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为依托,以载人、载物以及其他作业等多种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新兴产业”,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相关产业内容,开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也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推进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

7月14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检测司司长况旭在“检验检测支撑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规划建设国家质检中心874家,其中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高新领域291家,为新兴产业提供高端检验检测服务。

低空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

而在低空经济中最核心的低空飞行器中,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因其在飞行安全性、运行可靠性、绿色环保性、运营经济性、智能自主性、体验舒适性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各类飞行器中最具前景的明星款。不论是大家在网上看到的顺丰无人机快递,还是小鹏飞行汽车,他们都属于eVTOL。

eVTOL一般采用多电池系统、多电机驱动多旋翼,具有多套独立可靠的动力系统提供安全冗余,并简化了传统动力及传动复杂的机械结构,纯电驱动,噪音更低。随着生产技术和供应链的不断成熟以及规模化效应持续显现,eVTOL未来的运营成本将持续降低,这也让它在农业、安防、物流配送、紧急医疗乃至区域客运和军事上的应用前景更加丰富。

根据保时捷管理咨询预测,到2030年,在保守、中性、乐观的预期下,中国eVTOL市场规模分别为250亿元、500亿元、900亿元人民币,相应的,在中性预期下中国eVTOL市场规模占全球25%份额,即全球市场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罗兰贝格预测,2030、2040、2050年全球eVTOL运行数量分别为0.5万架、4.5万架、16万架,全球运营商收入分别为10亿、160亿、900亿美元。其中2050年收入中,50%来自机场往返,40%来自城际往返。

虽然前景广阔,产业发展也肉眼可见的迅速,但尴尬的是,“准考证”却成了卡在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想上天先考证,但是没有考试大纲

要理解eVTOL的困境,得先搞懂一个问题:飞机上天,凭什么?

不管是民航客机还是私人飞机,想合法飞行都得有“适航认证”,只有经过民航局适航审定合格才能够进入中国民航市场。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合格审定规定》,适航审定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和适航合格审定。——这相当于飞行器的“准考证”,证明它符合安全标准,能放心飞。


适航认证不仅是对飞行器本身安全性的终极考验,更是决定企业生死、行业前景的关键命脉。

对于eVTOL来说,取证也要遵循民航要求进行各环节流程认证和审批。可eVTOL是个“新物种”,既不像直升机,也不像固定翼飞机,全球至今没一套专门针对它的认证规则。目前各国的做法,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eVTOL采用“特殊类别认证”,与厂商共同探索达成认证所需的“符合性方法”。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建立了SC-VTOL(Special Condition for VTOL)认证规则,但只是大体框架。而中国民航局(CAAC)则开创性地采用“专用条件”的方式,进行“一事一议”的审定。

虽然都有各自的方法,但是明显各成一派。这就像学校没给新学科定考试大纲,每次招生都得单独出一套题,没有规律可循。国内目前也仅有亿航智能和峰飞航空的产品取得“三证”,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的申请正在受理中

更麻烦的是 eVTOL的“特殊性”:动力靠多组电机和电池,航行会在城市低空灵活穿梭,要应对建筑物、电线等复杂环境。现有的适航标准,根本套不上——如何保证电池在空中不会突然断电?故障时如何安全迫降?如何保证不会和别的飞行器“撞车”?螺旋桨噪音是否会滋扰居民?这些问题,都得重新制定“考纲”。

毕竟一旦出事故,影响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谁也不想看到刚起步的“电动飞的”,因为一次事故就被打上“不安全”的标签。

卡脖子的不只有标准

除了缺乏统一标准,eVTOL认证还藏着不少“隐形障碍”。

首先是“多头管理”的问题。低空飞行涉及民航、空管、交通、应急等多个部门,认证流程中需要协调的环节不少:飞行路线要空管部门审批,电池安全标准要参考新能源汽车,规模扩大后空中“交通秩序”要有部门管理协调。各部门的标准和要求有时不统一,必然会导致审批的不顺利。

其次,技术迭代快于标准更新也让标准出台很矛盾。目前全球尤其是中国eVTOL技术发展迅速,去年还在纠结续航问题,今年就开始推动自动驾驶;这边标准刚成型,那边企业又推出创新产品。一旦标准跟不上技术发展,就失去了指导和管理市场的意义。

此外,目前FAA、EASA、CAAC的标准不统一,认证不互认,也会导致想要进攻全球市场的企业必须进行多次认证,没办法“只考一次驾照”,成本大增。

破局,让eVTOL快点拿证

面对这些难题,行业上下都在想办法,毕竟谁也不想错过低空经济的“黄金发展期”。

从政府层面来看,加快制定“考纲”是当务之急。中国民航局发布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适航审定基础(试行)》,虽然还在试点阶段,但已经明确了eVTOL的设计、制造、测试等核心要求。

各地方政府也在发力,如深圳就推出了低空经济示范区,试点“一站式”认证服务,企业不用再“多头跑”。还有地方试点“分阶段取证”,先拿“短途试航证”,在指定区域试飞,等技术成熟了再拿“全场景认证”,这样既能让eVTOL尽快落地测试,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对企业而言,与其等标准出来再被动适应,不如主动沟通,参与标准制定,把技术研发中的经验和问题充分反馈,让标准更具可操作性。如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企业,都已经参与到中国eVTOL适航标准的研讨中。只有这样,才能让认证标准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让认证流程更接地气。


从取证流程到全球认证框架,从技术壁垒到协同攻坚,eVTOL的适航认证打通之路,是整个低空产业发展演变的缩影。随着标准的确定统一、相关服务的打通完善,当认证的“堵点”被打通,低空经济将一步步改写“空间的用法”。那时的天空,值得我们翘首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数码   蓝天   低空   标准   经济   飞行器   中国   全球   民航局   无人机   企业   前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