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为了对这位伟大的先贤有一个更具象的了解,5月12日笔者趁空闲一人从上海松江驾车前往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浏河,一睹郑和的风采。
太仓浏河镇是江苏省太仓市东部濒江临海的重镇,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万里长江第一港。元代称刘家港,漕运勃发,海贸隆盛,被誉为“六国码头”。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在此七下西洋,成为与当时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大海港。今天浏河以她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综合实力,被誉为“江尾海头第一镇”,是全国1887家重点镇之一。
太仓为何会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这是因为太仓刘家港是一座天然深水良港。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入海口,被称为“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元朝时这里就“潮汐汹涌,可容万斛之舟”,常年不淤不冻,很少有风暴侵袭。明初,刘家港被立为军漕基地,设立船厂、储备粮食,并在周围建立仓库91座,每年尽收江南苏、松、杭、嘉、湖5府粮食数百万石,俗称“百万仓”。这无疑为郑和两万多人的庞大船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方便。此外,太仓是离明朝都城南京最近的临海港口,便于朝廷和船队取得联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郑和公园坐落在太仓的南环路上,紧邻长江。公园门口一块巨大的褐色的石刻,上书“郑和公园”,大门两边是假山喷泉,四周绿植葱葱。进入公园,沿着步道往内没有走几步,就见湖岸边上巍峨矗立的郑和雕像与停在湖边的郑和宝船。雕像中的郑和,身着明代官服,衣袂飘飘,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正凝视着远方的海洋,手中的航海图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航海传奇。雕像底座上镌刻的文字,清晰地记录着郑和的生平,将人们的思绪瞬间拉回到那个大航海的时代。
沿着公园的小径前行,便能看到一艘艘栩栩如生的郑和宝模型。这些宝船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再现了当年郑和船队的恢宏气势。郑和七下西洋,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起锚,穿越茫茫大海,驶向遥远的国度。船队规模宏大,船只种类繁多,既有用于指挥的宝船,也有负责作战的战船,还有储存物资的粮船等。每一次航行,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都是一次跨越海洋的文化交流。
郑和的首次航行,于永乐三年(1405 年)出发,他带着大明王朝的使命与友好,踏上了漫漫征程。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远航,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海岸。在这七次航行中,郑和船队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狂风巨浪、暗礁险滩,都未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凭借着高超的航海技术和无畏的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
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一次航海探险,更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化交流与和平之旅。在沿途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带去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展示了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同时,也带回了当地的香料、珠宝、奇珍异兽等,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他们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知识,也学习和吸收了当地的先进经验,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郑和公园的纪念馆中,珍藏着大量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文物和史料。那些古老的航海图、文献记载以及船员使用过的物品,都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郑和船队的航海路线、贸易活动以及与各国的友好往来。
站在公园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仿佛能看到当年郑和船队浩浩荡荡出港的壮观场面。那扬起的风帆,那澎湃的海浪,那响彻云霄的号角声,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最激昂的旋律。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辉煌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