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孩子上了初中才幡然醒悟,小学语文的阅读,是我踩过的大坑

孩子们这一代,可以说是从书堆里长大的。


回想起来,我家孩子小时候,各种童书正兴起,绘本、图画书、桥梁书、文学书、科普书真是没少买,整整一面墙的书柜都放得满满当当。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也一再强调:“喜欢看书的娃差不了。”


这句话我深信不疑,也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陪伴她阅读。


不得不说,从小阅读带来的正向作用确实不少。


孩子识字早,很早就实现了自主阅读,对应的理解能力也还可以,小学阶段的作文似乎也不成问题。


读书如吃饭,吃着吃着,孩子就长大了。


这话不假。


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功不可没,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看着孩子沉浸在书海中的模样,我心里暗自欣慰:这语文学习应该稳了。


然而,等到孩子上了初中,我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学习二字,阅读其实只解决了“习”这一部分,但语文学习中很多关键能力是需要“学”的,也就是刻意练习


比如阅读理解,孩子可能理解了文章,但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得分永远差那么一点。


比如作文,仅靠阅读积累,肚子里有些货,但如何谋篇布局、运用写作技巧、有效组织素材,这些都是需要专门训练和积累的。


我依然坚信,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但阅读和语文考试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需要跨越的鸿沟。


语文学习,尤其是应试的那一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和要求。


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了很多美食,不一定就能成为好厨师一样。


阅读多,不代表自然就能掌握语文考试的技巧。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阅读理解考验的不仅仅是理解能力,还包括抓住考点、规范答题的能力。


孩子需要学会如何从出题人的角度思考,明白题目在问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


这种能力,光靠泛读是培养不出来的。


其次,写作更需要刻意练习。


阅读多了,孩子的语感会更好,素材也更多,但如何组织这些素材,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技巧,这些都需要专门的训练。


就像盖房子,有了砖瓦水泥,还需要建筑设计图和施工技巧。



所以,现在我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1.阅读是基础,必须坚持。


没有大量的阅读打底,语文学习就像无源之水,难以持续发展。


2.但只有阅读是不够的。


到了小学高年级,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精读训练、答题技巧训练和写作方法学习。


3.最好的方式是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自由阅读,培养兴趣和语感;另一条腿是系统学习,掌握应试需要的技巧和方法。


现在的我回头看,如果回到小学,我还会让孩子大量阅读,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会在孩子进入高年级后,适当地加入一些精读训练和写作指导,帮助孩子把阅读积累的能力,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是这个过程的根基,但只有根基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上面建造坚固的结构。


这个过程急不得,也省略不得。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把握好度,既不否定阅读的价值,也不神话阅读的作用。


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适合的引导和支持,这是帮助孩子学好语文的关键。


别让小学阅读,成为一场看似努力却方向偏差的付出。


既享受阅读的乐趣,又掌握语文学习的要领,或许才是合适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0

标签:育儿   幡然醒悟   大坑   小学语文   初中   孩子   能力   语文   小学   技巧   语感   素材   过程   方法   根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