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61分,全家蹦跶着庆祝”——最近这条视频火了。爸爸受访说:“我在医院见过太多不幸,不想孩子被成绩绑死,更想帮他找到自己的光。”评论区有人夸“格局大”,也有人嘀咕:“61分也值得高兴?”作为关注教育心理的观察者,我想说:这不是“佛系躺平”,是爸爸用“成长型思维”,给孩子种下了更珍贵的种子。
61分的意义:不是分数,是“我进步了”的勇气
视频里孩子举着试卷笑,爸爸说:“他上次才58分,这次多考3分,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61分本身不高,但对孩子来说,这是“我能行”的证明——他可能之前怕数学、怕失败,现在敢挑战了;可能之前被骂“笨”,现在知道“努力就有进步”。
心理学中的“成长型思维”说:孩子更在意“我有没有变好”,而不是“我是不是最好”。爸爸的欢呼,是在强化这种“进步感”——比起“考100分”,“今天比昨天好”更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佛系”背后:见过生死,更懂“人比成绩重要”
爸爸在医院见过太多悲剧:有孩子因成绩差抑郁,有家长因孩子没上名校吵架。“我见过生命的脆弱,不想孩子被‘分数’困成提线木偶。” 这种经历,让他跳出了“唯分数论”的陷阱。
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早说过:人有语言、逻辑、运动、艺术等8种智能。有的孩子数学慢,但动手能力强;有的不爱背书,但擅长讲故事。爸爸的“佛系”,是在给孩子空间“长成自己”——他可能成不了“数学天才”,但能成为“会修机器人的小工程师”。
给家长的启示:少比“别人家的娃”,多看“自己的娃”
视频最戳人的,是全家庆祝时的松弛感——没有“别人考90你才61”的焦虑,只有“我家娃又进步了”的开心。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塞进标准模具”,是“帮他找到自己的生长节奏”。就像种树,有的树春天开花,有的秋天结果,急不得。爸爸的“佛系”,是在给孩子时间“慢慢长”——等他找到热爱的事,内在的动力会比“考高分”更持久。
最后想说:61分的欢呼,不是“纵容”,是“看见”。
爸爸看见的不是分数,是孩子努力的样子;全家看见的不是“别人家的娃”,是“自己的娃在发光”。
教育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是“让孩子相信:我很好,我可以更好”。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