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这个原本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话语权的平台,如今却在扩容之后,显得有些“人多嘴杂”。
看上去是越做越大了,但内部的分歧也在悄悄加深。
最近的几件事,就像打开了一扇小窗,透出了里面的不少问题:印度又开始和大家“对着干”,俄罗斯突然不再对美元那么强硬了,而中国则默默地在黄金上加大投入。
这三国的动作,表面上各干各的,实则背后藏着的是对未来全球格局不同的理解和准备。
要说谁最先开始“唱反调”,那还得看印度。在金砖内部讨论怎么减少对美元依赖、要不要搞个统一货币、要不要推一个共同支付系统的时候,印度总是显得格外冷淡。
其他国家热火朝天地谈方案、想办法,印度却总是摆出一副“我再看看”的态度。从过去到现在,印度一直不太喜欢去碰那些太具有“整体性”的提议,它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灵活性。
其实这种行为也不难理解。印度这些年在国际上的站位,讲白了就是“我哪边都不想得罪”。
一方面,它跟金砖国家是兄弟,尤其跟中国、俄罗斯有不少合作,但另一方面,它又在积极参加所谓的印太机制,跟美国、日本的关系也挺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它自然不愿意在金砖内部太快地做出一些可能影响外交平衡的决定。
更何况,金砖现在扩容了,新加入的成员像沙特、阿联酋这些,原本就是和美国关系不错的国家。你要说大家在一起能马上达成一致,那真是想得太简单了。
这些国家虽然都愿意来金砖坐坐,但心里各有想法,能不能真心实意往一个方向使劲,还得打个问号。
印度这时候选择“谨慎”,其实是想看看这趟车到底往哪开,再决定自己坐哪排。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金砖原本就不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组织,它更像是一个大家坐下来商量事儿的平台。
如果总有人不愿意表态、不愿意承担推动角色,那很多事情就只能停留在嘴上,难以真正落地。印度开了这个头,某种程度上也让金砖的内部协调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说印度的态度让人担心,那普京最近的讲话则直接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作为金砖中最早也是最积极推动“去美元化”的国家之一,俄罗斯这两年在这条路上走得特别坚决。
从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到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俄罗斯的动作一直是快且狠,甚至曾公开表示要建立属于金砖的支付系统,彻底绕开西方的金融体系。
但就在近期,普京突然放出一句“我们并不反对美元”,这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就在不久前,俄罗斯还在极力推动人民币和卢布之间的结算,现在怎么突然又不反美元了?
这个态度的变化,确实让外界重新审视俄罗斯的真实目的。
仔细想一想,其实这背后也不难理解。国际局势变化太快,尤其是美国的大选又临近,特朗普再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机会。
普京当然希望在可能的政治转折点前,留出一些缓冲空间。他不想因为过于激进的反美元政策,把和未来美国政府打交道的门完全关死。
另外一个更现实的因素是,想彻底摆脱美元并不容易。全球大部分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贸易,依然是以美元为主。
俄罗斯经济已经被制裁得够呛,如果再因为反美元搞得自己更难过,那就是得不偿失。现在稍微降一降调门,是一种策略上的回旋,也是为将来可能的转向做准备。
普京的这番“语气软化”,其实说明了一件事:国家政策说到底,还是服务于眼前利益的。
意识形态的东西再多,也得让位于现实。这也给金砖其他国家提了个醒:靠某一个国家带头去推动大变革不太现实,特别是在地缘政治这么复杂的背景下,很多议程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得看天吃饭。
对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就显得低调又坚定。没有喊口号、没有搞什么“斗争”,中国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路——增持黄金。
这一招看起来不怎么“热闹”,但其实非常有分量。黄金是所有国家都认可的保值资产,既不属于哪个国家,也不会被政治操控。
中国通过不断增加黄金储备,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金融系统加上一层保险。
从过去一年的动作来看,中国在增持黄金这件事上没有停过。外界有时候还没反应过来,中国已经悄悄地多囤了一批。
这种做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长远考虑的。当前全球局势不稳,美元虽然还是老大,但也不如以前那么让人放心了。
美国的财政状况一直在恶化,政治上时不时闹点风波,美元越来越像是一个动荡的资产,而不是安全的避风港。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选择正面“挑战”美元,而是从侧面加强自身防御。这种策略看起来不激进,但非常有效。黄金不会像美元那样受制于别人,也不会像某些货币一样容易贬值。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压舱石”,让国家的金融系统在风浪中更稳。
更深一层来看,黄金储备的增加,也是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基础。一个国家的货币能不能走出去,除了要有经济实力,更要有信用。黄金储备越多,货币的“背书”也就越强。
中国这几年在推动人民币结算、开拓海外市场,其实都绕不开这个问题。黄金,是最基础的保障。
中国的做法,也体现出一种战略定力。不因为别人的态度变化而左右摇摆,也不急于求成,而是一步一步打基础、做准备。
这种方式,或许看着不那么“激动人心”,但更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相比之下,那些一会高喊去美元,一会又突然转向的国家,反而显得缺乏持续性。
说到底,现在的金砖,已经不再是当年五个国家抱团取暖的简单模式了。扩容之后,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无论是经济结构、外交政策,还是对外战略,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完全同步。
印度的观望、俄罗斯的回旋、中国的坚守,这三种不同的态度,几乎代表了金砖内部三种典型的应对方式。
有的想灵活应对,有的试图调整方向,也有的坚持长期主义。这样一个多元组合,确实让金砖更具代表性,但也更难协调。
不过,也不能因此就断言金砖的未来黯淡。毕竟,在当前全球格局快速演变的背景下,金砖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
它们在很多问题上虽然有分歧,但在追求公平、推动多极化这件事上,目标是一致的。只不过,要想真正形成合力,光靠理念还不够,还得有机制、有耐心、有智慧。
金砖的杂音,其实正说明了它的真实。一个没有分歧的组织,往往只存在于理想中。
真正的合作,是在分歧中找到平衡,在不同中寻求共识。未来的金砖,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还在,路径还清晰,就值得期待。关键是,谁能在这条路上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谁就能在最后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