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南与美国那场持续三个月的谈判落下帷幕时,河内的决策者们或许以为拿到了通往繁荣的门票。但协议生效未满一月,中资企业的撤离计划已暗流涌动,越南总理紧急访华的背后,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骑墙求生的艰难现实。
这场由关税协议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东南亚的经济版图。
数据来源:环球网 2025-07-04 【美国宣布与越南达成贸易协议】
越南与美国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框架协议》,像一把双刃剑,一面刻着“市场准入”,一面写着“阵营绑定”。
协议核心条款直击中越产业链:美国对越南180亿美元商品豁免关税,但附加严苛条件——凡经越南转口至美国的商品,若第三国零部件占比超50%,将被加征40%惩罚性关税。
这一条款精准锁定在越中资企业——它们中80%采用“中国零部件+越南组装”模式,转口美国的占比高达65%。
东莞某电子企业在越南的工厂已启动裁员。“我们在北宁省的工厂,90%零部件来自深圳,组装后发往美国,原本能省12%的关税,现在反而要多交40%,根本没法做。”企业负责人透露,正将两条生产线迁回广西,仅保留面向东盟市场的产能。
数据来源:百度新闻 2025-07-05 【特朗普施压越南:欲将中国踢出全球供应链!刺刀见红提前上演!】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越南计划投资部数据显示,7月以来已有35家中资制造业企业提交变更投资计划申请,涉及电子、纺织、机械等领域,拟撤离资金达22亿美元。更关键的是产业链连锁反应:为中资配套的120家越南本地企业已出现订单骤减,胡志明市工业区的空置率一周内上升7个百分点。
中资撤离的逻辑很清晰:越南对美妥协的协议,本质是要求在越企业“去中国化”。
按协议要求,若想享受美国关税优惠,在越企业需使用60%以上“非中国供应链”的零部件,这对深度依赖中国产业链的中资企业而言,要么承受成本暴涨30%的压力,要么彻底脱离中国供应链——两种选择都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崩塌。
越南纺织业首当其冲。占越南对美出口18%的纺织产品,原料85%来自中国新疆、江苏。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协议生效后,越南纺织品因“原料溯源不符”被扣留的比例从3%飙升至27%。
广东某纺织集团已宣布关闭越南3家染厂,将产能转移至孟加拉国——那里虽关税高5%,但没有“供应链政治审查”。
中资撤离的风声传到河内,越南总理的访华行程以罕见的速度敲定。7月中旬,其率领包含12位部长的代表团抵达北京,行程直指“稳定对华关系”:
在与中国商务部的会谈中,越南承诺“不会成为第三方利用的转口工具”,并提出重启搁置三年的“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项目;面对中资企业代表,其当场签署《投资环境保障备忘录》,承诺简化行政审批、规范税务稽查——这些正是中资长期诟病的痛点。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在云南的闭门会议。越南主动提出将中越铁路对接标准从“米轨”改为中国主导的“1435毫米标准轨”,这意味着越南的铁路网将与中国西南地区无缝衔接。按规划,这条投资83亿美元的铁路若建成,中越物流成本可降低40%,但越南国会此前因“安全顾虑”多次否决该方案。
这些表态看似诚意满满,却难掩越南的骑墙心态。
就在访华前三天,越南工贸部刚批准美国企业在海防港建立“矿产加工转口区”,允许美国企业将中国稀土运至该区完成简单冶炼后,以“越南制造”名义出口——这正是中国矿产管制所禁止的操作。
一位参与会谈的中资高管直言:“越南想既要美国的关税优惠,又要中国的产业链支持,这种平衡在当前的中美博弈中几乎不可能实现。我们的撤离计划不会因一次访问而停止。”
中资企业的撤离,对越南经济的冲击远超表面数字。
从就业看,越南制造业28%的岗位由中资企业创造,其中电子组装、纺织等行业占比超40%。若22亿美元规模的中资项目撤离,预计将直接导致15万工人失业,间接影响产业链上下游50万人就业——这对失业率本就攀升的越南而言,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链。越南本土企业仅能完成30%的零部件配套,中资撤离后,三星、富士康等在越外资企业将面临“断供危机”。三星电子越南分公司已向总部报告:若中资供应商撤离,其手机生产线可能因缺料减产30%。
越南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外资净流入较上月骤降62%,其中中资占比从35%跌至12%。更严峻的是,中资撤离可能引发“示范效应”——日本、韩国企业已开始评估越南供应链的稳定性,部分企业计划将产能转移至印尼、泰国。
越南的困境在于“经济结构的依附性”:其GDP的24%依赖对美出口,31%的进口来自中国,这种“两头在外”的模式,注定了在中美博弈中难以独善其身。
美国的40%惩罚性关税,本质是逼越南在“中国供应链”和“美国市场”间二选一,而越南试图两者兼得的策略,正在加剧自身的信誉危机。
越南总理访华时反复强调“发展对华关系是头等优先”,但行动上的摇摆暴露了其深层焦虑。
一方面,越南不敢彻底得罪美国。美国是越南最大出口市场,吸纳其34%的商品,且掌控着越南渴望的高端制造技术;另一方面,中国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2300亿美元,中资控制着越南70%的稀土加工、55%的光伏组件产能——这些都是越南经济的支柱。
这种两难在83亿美元的中越铁路项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越南既想通过铁路降低对华物流成本,又担心“标准轨”会让其经济更依附中国,因此在项目细节上反复拖延。
相比之下,印尼、泰国的策略更趋稳定:印尼拒绝成为美国转口跳板,转而深化与中国的本币结算;泰国虽与美国谈判关税,但明确拒绝“针对第三方”条款。这种清晰的立场反而赢得了中资的信任——二季度中资对印尼、泰国投资分别增长28%和19%。
越南的教训证明: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骑墙”或许能赢得短期利益,但失去的是长期信任。中资企业的撤离潮,本质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用脚投票。
这场由关税协议引发的风波,最终将迫使越南做出选择:是依附美国市场牺牲产业链安全,还是深耕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圈?答案或许要等到那条标准轨铁路真正动工的那天,才能揭晓。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