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说,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最有力量的,往往是那些懂得保持沉默的人。
话越多,漏洞就越多;声越高,智慧反而越少。一个人最不明智的,就是在不该开口的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
说得越多,麻烦越多
老话讲:“话多容易招灾,不如适当闭嘴。”
明朝有个年轻人沈秀,最爱说人闲话。有天见樵夫王二挑柴走过,就当众笑他走路像“跛脚鹅”,引得周围哄堂大笑。王二老实,红着脸走了。沈秀却更得意,后来见一次笑一次。
他不知道,这些玩笑话像钉子,一根根钉进王二心里。半年后,王二在山道上遇见沈秀,长期积压的愤怒爆发了,用扁担把他打得头破血流。
就因为几句闲话,毁了两条路。
管不住嘴,不是性格直,是给自己埋雷。开口前先想三秒:这话伤不伤人?会不会惹事?把那些评价、抱怨咽回去,你会发现,生活清净多了。
沉默,是安静的智慧
真正的明白人,不靠嗓门大,靠的是沉得住气。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时,被全法国骂。媒体嘲讽,名人联名抵制,说他“要毁掉巴黎”。
换成别人,早跳起来辩论了。贝聿铭却一声不吭,继续埋头改图纸、做模型。他知道,作品自己会说话。
果然,金字塔建成后,所有骂声都变成了赞叹。后来被问到这事,他只说:“建筑师唯一的发言权,就是他的作品。”
把争辩的功夫用来做事,把解释的精力留给行动。当你不再急着向世界证明,世界反而会认真听你说话。
成年人的修养:知道什么时候闭嘴
话说七分满,留三分是体面,也是智慧。
北宋大臣王曾,在朝为官从不参与议论同僚。有次皇帝同时问他和大臣鲁宗道对几位权臣的看法。
鲁宗道滔滔不绝,说了不少人的不是。王曾却始终沉默,最后只回了一句:“陛下,臣以为私下议论同僚长短,不是臣子该做的事。”
皇帝听后,反而更敬重他。后来那些权臣记恨鲁宗道,处处排挤他。只有王曾因从不言人是非,得以保全,最后官至宰相。
真正聪明的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咽下去。他们在该沉默时绝不抢话,该开口时句句在点。既不会因多言惹祸,也不会因沉默错失机会。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