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菊黄蟹肥。每当秋风乍起,中国人的胃和心便开始共同期盼一道时令美味——螃蟹。民间常说“秋风起,蟹脚痒”,这句话道尽了中国人对螃蟹的热爱。无论是文人宴席,还是街头小馆,只要一盘蟹端上桌,秋天的味道就算圆满了。
中国人食蟹的传统源远流长。考古工作者在上海崧泽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
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也都是螃蟹的忠实爱好者。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道出了食蟹饮酒的快意人生。明清时期,食蟹文化愈发精致。李渔更是自称“蟹奴”,在《闲情偶寄》中直言:“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每年在螃蟹上市前就开始存钱,称之为“买命钱”。
古人认为吃蟹不仅是享口福,也是一种应时而食的仪式。等到菊花谢、秋霜重,正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蟹黄如金、蟹膏似玉,搭配一杯黄酒,暖意便从舌尖一直延到心头。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吃蟹风格也各有不同。
在江南,阳澄湖、太湖的大闸蟹最有名。过去讲究的人家吃蟹要使用“蟹八件”,包括锤、镦、钳、匙、叉、铲、刮、针等工具。当地人吃蟹讲究“原汁原味”,清蒸后配点姜丝和陈醋,再来一小盅黄酒,鲜香中带着微辣暖意,是最经典的吃法。浙江沿海的梭子蟹、青蟹偏向咸鲜口;宁波人喜欢用蟹黄拌面;舟山的红膏蟹肉滑膏香,是下酒的好搭档;台州三门青蟹则以“壳薄膏满”著称,四季都能吃。
到了广东,螃蟹成了厨房里的“百变选手”——避风塘炒蟹、蟹粥、咸蛋黄炒蟹……无论哪一种,香味都能勾得人食指大动。潮汕生腌蟹是近年来的“顶流”,用酱油、鱼露、香菜、辣椒等调成腌汁,口感鲜醇浓郁。
北方人吃蟹则更直接些,山东、辽宁沿海的海蟹个头大、肉质紧,清蒸后掰开蟹腿,直接咬上一口,就是地道的“北方味”。在北方,河蟹也是金秋常见的美味。盘锦的河蟹生长在辽河入海口的盐碱湿地,很多蟹采用稻田养殖。稻田广袤富含天然饵料,土壤偏碱性,所以河蟹没什么土腥味,肉质自带清甜。
挑选螃蟹是一门学问。行家看蟹,讲究“活、重、硬、亮、满”。
首先要观察螃蟹的活力,拿起螃蟹触摸它的眼睛,如果反应激烈说明比较鲜活。也可以把螃蟹翻转过来,腹部朝天,能迅速用螯足弹转翻回的,活力强。
其次要掂重量,手感重的螃蟹通常更肥美壮实。而手感轻飘飘的,可能放置时间较久,已经干瘪。
再看颜色和特征,凡壳背呈黑绿色带有亮光的,大多肉厚壮实。肚脐凸出来的,一般都膏肥脂满。蟹脐饱满凸出、微微透红的,一般膏肥脂满。螯足上绒毛丛生,则螯足老健。
判断公母也有口诀:“九月尖脐十月圆”。九月的公蟹蟹膏饱满;十月的母蟹蟹黄浓郁。挑蟹时,可掀开腹部——公蟹腹甲尖,母蟹腹甲圆,简单一看就能分辨。
螃蟹虽美味,但食用时也有诸多讲究。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吃死蟹,因为死蟹体内寄生菌会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毒素。即使把死蟹煮熟煮透,毒素仍不易被破坏。
此外,应尽量减少食用生蟹、醉蟹,因为螃蟹体内可能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尤其是肺吸虫幼虫卵感染度很高,抵抗力很强,单用黄酒、白酒浸泡并不能杀死。
螃蟹虽鲜,但并非全身都能吃。蟹胃、蟹心、蟹肠、蟹鳃这四个部位要记得去掉。蟹胃像个三角形小囊,藏在蟹壳前端;蟹心在蟹黄中央,呈淡灰色小片;蟹肠则是蟹身体尾部那条黑线;蟹鳃像两排毛状物,位于蟹身两侧。这些都是螃蟹的呼吸和消化器官,容易藏污纳垢,吃多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食用螃蟹,适量是关键。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胃寒、脾虚的人不宜多吃。若实在想尝鲜,可以搭配姜、陈醋或黄酒一起食用,既能提味又能驱寒。有些人吃蟹后皮肤发痒、喉咙不适,多是过敏体质所致,应立即停止食用。患有高血脂、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人,也要少吃蟹黄和蟹膏——那可是高胆固醇“重灾区”。
此外,螃蟹嘌呤含量高,痛风患者更要慎吃。特别提醒:吃蟹时别喝啤酒!两者结合容易让尿酸飙升,诱发痛风。吃完蟹后,最好喝点热姜茶暖胃。
从古人的诗酒风雅,到今日的家常烟火,螃蟹早已不只是盘中物,更是秋天的象征。在这个秋天,不妨邀上家人好友,一同享受这独特的秋日美味。
你最爱吃哪里的螃蟹?今年秋天又打算如何享用螃蟹?一起来聊聊!
(戴琪瑶 综合整理)
来源:新华网、生命时报、浙江在线、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凤凰网健康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