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后,身体进入衰老阶段,很多人开始担心发胖,急着减重。
但你知道吗?体重一旦减得太狠,反而可能伤身。
最近,多位院士联合呼吁,老年人不应一味追求“瘦”,尤其是60岁以后,体重最好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60岁后体重到底维持在多少比较健康?为什么不能盲目减?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60岁后,别把“瘦”当成健康的标准
不少人以为,瘦就是健康。尤其是步入老年后,只要体重降了,就觉得心安。但从临床和研究来看,事实恰恰相反。
60岁以后,体重指数(BMI)在22到27之间更利于长期健康。这个范围略高于年轻人标准,却能有效降低因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骨质减少等问题引发的健康风险。
体重太低,很容易引起肌少症,也就是肌肉大量流失。肌肉少了,走路不稳,摔倒风险大增,骨折后恢复慢,甚至可能长期卧床。而一旦卧床,对老年人来说就是连锁灾难的开始。
背后真正的危险,不是胖,而是“减得太快”
很多老年人一听医生说“你血压高、血脂高”,就立刻把饭减了,甚至一天只吃一顿。还有些人吃代餐、喝减肥茶,不知不觉把体重减了十几斤。
但问题是,脂肪在减少的同时,肌肉、水分往往也在流失。尤其老年人基础代谢本就慢,过激减重会破坏代谢系统,造成长期的能量不足、低蛋白状态,直接影响心脏、肾脏等器官正常运转。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现象是,体重骤减,常常伴随着免疫力下降。感冒、肺炎、泌尿感染等疾病频繁找上门,有些老年人甚至因为减重导致病情恶化,送进了ICU。
体重只是表象,关键在身体成分
老年人身体组成与年轻人不同,脂肪可能多,肌肉却少。有的老人看起来不胖,但其实属于“肌肉型肥胖”,这类人用体重衡量健康就不准确。
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体重数字,而是肌肉和脂肪的比例。肌肉含量保持稳定,有力气、有抵抗力,即使体重高一点也无妨。而脂肪过多、肌肉太少,即使体重正常,也容易出问题。
有研究显示,BMI在25左右,但肌肉量足够的人,生存率、生活质量比体重轻却肌肉少的人高很多。这也说明,健康的关键不在“瘦”,而在“壮”。
饮食控制要合理,不能一味“少吃”
很多老年人减重,第一步就是少吃饭、不吃肉。其实这恰恰是误区。人体合成肌肉需要蛋白质,如果一味不吃肉、不吃奶,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只会流失得更快。
每天至少需要摄入1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比如鸡蛋、豆腐、瘦肉、鱼类等。可以适量搭配燕麦、紫薯、南瓜等粗杂粮,既提供能量,又不会让血糖过高。
有些人会盲目节食,导致低血糖、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是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盲目减重可能打乱原有的药物控制节奏,反而加重病情。
体重管理要慢,别追求“速成”
60岁以后,身体代谢本就放缓,若要减重,也必须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一个月减1-2公斤,已经是很理想的速度了。太快减重,往往带来的是脱水、掉肌肉、体能下降等副作用。
合理的做法是,每天适量增加活动,比如散步、慢骑自行车、做轻量抗阻训练。同时,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D,帮助肌肉维持和骨骼健康。
还要注意,体重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健康指标。精力是否充沛、走路是否有劲、睡眠是否良好、抵抗力是否下降,这些才是真正该关注的变化。
60岁以后,比起追求“苗条”,更重要的是稳定、安全、功能完好。别被体重数字绑架了健康。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沈晓明,张文宏,等.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解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1,55(9):1059-1063.
[2]李建军,王伟,张清丽,等.老年人肌少症的诊断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3):287-291.
[3]马晓伟,李斌.健康体重与慢性病防控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4):445-449.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