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爱国,着魔而死”
这是我国台湾作家李敖对他的评价。1945年10月25日,他代表中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主持受降仪式,接受日军司令官的投降。

这场受降仪式,不仅是一场军事交接,更是一个民族历经百年屈辱后重获尊严的象征。而见证这个历史时刻的“他”,就是陈仪。

1883年,陈仪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商人家庭,他打小就爱读书,尤其痴迷《史记》,总爱和人讨论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
起初,母亲希望他继承家业,送他到绍兴怡丰钱庄当学徒,可学徒生涯结束后,陈仪还是放不下求学的念头,软磨硬泡征得母亲同意,再次奔赴杭州,考入了求是书院。
在书院里,亲眼目睹清廷腐败、国家衰败的景象,他心里埋下了“学军救国”的种子,觉得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才能为国家出份力。
1902年,19岁的陈仪凭着优异的成绩拿到浙江官费留学名额,和同乡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的几年里,他先后就读于陆军测量学校、炮兵射击学校,后来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还在1903年加入了光复会。

那段时间,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既有徐锡麟、秋瑾这样的革命先驱,也有蔡元培、蒋百里这样的学界名流,还有鲁迅这位日后保持30年往来的挚友。1907年,陈仪学成回国,进入陆军部任职,正式踏上了军政之路。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浙江很快光复,陈仪应浙江都督蒋尊簋之邀南下,担任都督府军政司司长,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可没过多久,因为内部权力斗争,有人借机指责他供应不力,性格刚直的陈仪一气之下辞职离开。
之后几年,他经历了北洋政府的官场沉浮,还曾被袁世凯派去追赶反袁的蔡锷,最终却以“追不到”为由敷衍了事,随后就辞职回乡。
眼见军阀混战、时局混乱,1917年,陈仪再次赴日,考入陆军大学第十三期,想再多学些真本事。

1920年回国后,陈仪一度在上海经商,还帮清末状元张謇打理过苏北的实业。直到1924年,借着江浙战争的契机,他被推荐担任浙江第一师师长,才算重新回归军界。在任上,他治军严格,每天天不亮就去各营团检阅士兵出操,深得官兵信服。
1925年,他率领部队在徐州击退鲁军,升任徐州总司令后,还组织士兵修筑环城马路、开凿深井,解决了当地军民饮水和出行的难题,这份务实亲民的作风,也为他后来治理台湾积累了经验。
北伐战争打响后,陈仪看出北伐军深得民心,暗中接受了蒋介石的委任,准备易帜响应。虽然后来遭遇波折被孙传芳软禁,但最终还是顺利脱险。
1928年,陈仪受蒋介石委派赴欧洲考察,沿途参观了德、意等国的工厂、军校和博览会,还提出“养成新国民”“建设新中国”的想法,甚至拟定了改良留学制度、发展工业的具体建议。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政务次长等职,把考察所得用到了国防建设和军队整训中,一步步成了民国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军政人物。
1934年,“福建事变”之后,陈仪被蒋介石调到福建担任主席,此后8年他一手掌控福建军政大权。
这位绍兴出身的官员做事有股执拗劲,上任就拿出留学日本和治军的经验,在福州办起干部训练所,亲自当所长。不管是县府科员还是警察局长,都得进班培训几个月,学业务还得背 “陈主席言论”,这套人事制度后来竟被中央推广到全国。
他常对下属说:“忙碌是幸福,懒惰是罪恶”,对犯错干部也不简单免职,而是送进教养队反省,每月照发生活费,算是那时少见的“柔性管理”。

主政福建期间,陈仪的举措褒贬不一。
抗战爆发后,他没跟风搞抗日动员,反而按蒋介石的“缓冲政策”行事,还派顾问跟日方接触,因此被骂“亲日派”。为解决财政困难,他搞起统制经济,连粮食都实行“公沽”,由政府统一收购分配。
可初衷虽好,底下人却趁机垄断渔市、猪肉摊,老百姓编顺口溜讽刺“党团鱼肉百姓,县长从中揩油”。1941年福州沦陷,加上华侨领袖陈嘉庚公开批评他与民争利,陈仪只好自请免职,黯然离开福建。

赴重庆任职期间,陈仪不改刚直脾气,因推行“分层负责制”触怒孔祥熙,两人在会议上拍案互怼,最终被调去闲职。

直到1943年开罗会议确定台湾归还中国,他才重获重用,牵头组建台湾调查委员会,提前培养接管人才。
1945年8月,62岁的陈仪临危受命,成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登机赴台时,他满脑子都是怎么收拾殖民残局:既要让台湾同胞认祖归宗,又要稳住民生。
接收台湾后,陈仪下了不少苦功:免费开列车接山区原住民听国语演讲,把日本神社改成遣返登记处,甚至磨掉日本佩刀上的“武士道”,刻上“中国台湾”。

他力主不让大陆法币流入台湾,想保住当地金融稳定,还计划把日本遗留的土地分给农民。可现实却赶不上想象,经济统制引发物价飞涨,专卖制度得罪了商人,中央又迟迟不批土地改革。
更致命的是1947年爆发的“二二八”事件。当陈仪试图以“取消专卖局”“改行政长官制为省长制”平息民愤的时候,却因为过度以来军事镇压,最终导致数千名民众伤亡。
这个惨痛的悲剧不仅改变了台湾社会格局,也成了陈仪政治生涯的一大转折点。
1948年,蒋介石准备任命陈仪为浙江省主席,陈仪再三推辞,说自己已经老了,建议用壮年人,但蒋介石还是坚持,最终他也只好上任。

不久之后,解放军就转入战略反攻,陈仪忍不住感叹:“国民党失败是肯定了,将来恐怕没有人有资格和共产党讲和了。”
这话后来传到了党组织这边,胡允恭前去与陈仪直接谈判。此后,陈仪开始策划起义,投向人民的阵营。
他深知,要想成功起义,必须争取到关键人物的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汤恩伯。汤恩伯早年家境贫寒,是陈仪资助他赴日留学,并在军中一路提携,才让他有了今天的地位。

在陈仪看来,汤恩伯不仅是自己的学生,更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亲信。于是,陈仪给汤恩伯写了一封信,提出了“释放政治犯”“改编部队”等几条建议。他希望汤恩伯能够认清形势,与自己一起投身革命,为浙江的和平解放贡献力量。
但陈仪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封信,最终却害死了他自己。
汤恩伯收到信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感激陈仪的知遇之恩,深知没有陈仪,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另一方面,他又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不愿意背叛自己的“领袖”。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汤恩伯最终选择了向蒋介石告密。
陈仪的计划败露了。
1949年2月,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随后被押往台湾。在囚禁期间,陈仪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傲骨。面对蒋介石特使要求他写悔过书的请求,他断然拒绝:“我有何错?要杀便杀!”他的坚定和不屈,让敌人也为之动容。

1950年6月18日,陈仪被押赴刑场。行刑前,他从容沐浴更衣,要求“向我头部开枪”。他的决绝,与其早年留学时“为天地立心”的抱负形成了悲壮的呼应。随着一声枪响,陈仪的生命定格在了67岁。

陈仪被害后,他的遗体被送到了极乐殡仪馆。在台的五弟陈公亮按照他的遗嘱,将其火化,并将骨灰安葬在台湾省台北县五股乡观音山墓地。墓形若馒头,为石砌墓,直径约2米。

1980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要决定,正式追认陈仪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这一迟来的评价,不仅是对陈仪一生功过的客观总结,更是历史对一位爱国者的郑重致敬。
当陈仪的女儿得知这一消息时,她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她小心翼翼地将平反公文折成一只纸船,然后来到钱塘江畔,轻轻地将它放入水中。纸船顺着江水漂流,最终抵达了陈仪早年曾经任职的浙江陆军小学旧址。
2014年6月22日,陈氏家属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将陈仪墓从台湾迁归杭州故里,让他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15年6月25日,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在浙江安贤园举行。由浙江省历史学会、杭州市历史协会、省市殡葬协会主办的“陈仪将军追思纪念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随后,各界学者、代表举行了陈仪纪念座谈会,大家纷纷发言,为陈仪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些活动的举行,不仅是对陈仪的怀念,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2025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台湾光复纪念日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纪念1945年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更是为了让人们深刻反思历史教训。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