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动力55年,东方红一号为何没坠毁?专家:再飞几百年也没事

4月24日,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两弹一星”主题展上,有一个屏幕特别引人瞩目。

当前经度145.91°、纬度-27.25°、高度1885.88千米,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的精确位置。

每当听这颗卫星的消息,心中就有一股骄傲流淌。

一颗设计寿命明明只有20天的卫星,却足足在太空工作了28天、55年仍不坠毁,使得当年吹的天花乱坠的美苏卫星都黯然失色。

它到底有什么“黑科技”,为何这么多年过去都没有坠毁呢?

太空“老顽童”的54年奇迹

2025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发射55周年纪念日。

当天,北京天文馆的直播画面里,这颗直径1米的球形卫星仍在近地点428公里、远地点2030公里的轨道上匀速飞行,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

回溯1970年4月24日,酒泉发射场的夜空被长征一号火箭的尾焰照亮。

10分钟后,地面测控站传来《东方红》的电子乐曲,全国沸腾,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彼时没人预料到,这颗仅计划工作20天的卫星,会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太空漫游。

要知道,美国1958年发射的探险者一号,因轨道偏低受大气阻力影响,1970年便坠入太平洋,苏联1957年的斯普特尼克一号,更是仅在轨3个月就烧毁。

中国的航天事业明明起步最晚,可卫星为何却反而寿命更长呢,以至于有科学家预言,只要不被太空垃圾撞击,再飞个几百年一点问题没有。

其实,如果真滴要讲东方红一号的不坠神话,那还要从算盘说起。

报道

算盘与锤子敲出东方红卫星

1958年,581任务小组刚成立时,我国没有计算机,轨道参数全靠科研人员用算盘反复核算。

为了确定近地点441公里、远地点2368公里的椭圆轨道,3位研究员对着同一组数据算了3天,直到结果完全一致才敢定稿。

这个看似普通的轨道,实则是避开大气阻力的黄金通道。

地球大气层在100公里以下稠密,卫星会被空气“拖拽”减速,可要是到了200公里以上,大气分子密度就仅为地面的万亿分之一,阻力小到可忽略。

而最初设计轨道的时候,咱们的东方红一号就远高于稠密大气层,像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冰,一旦获得初始速度,便能靠惯性长期飞行。

更巧妙的是,它像陀螺般每分钟旋转120圈,搭配太阳角计和红外地平仪“定位”,始终保持稳定姿态,不会因姿态偏移增加阻力。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用经温控处理的铝合金。

通过给它穿了一身特殊的“衣裳”,其轻便且耐太空辐射的属性,再加上抗冲击材料的配合,让其哪怕处于太空尘埃密布的宇宙,也能相安无事。

而这一切的成果,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们的心血。

1965年,当钱学森提出重启人造卫星项目时,我国航天工业几乎一穷二白。

好在,面对世界各国的太空封锁,中国人没有被吓到。

中央拨款2亿元,集结5000多名科研人员,在没有图纸、缺乏设备的困境中,我们却充满了自信与豪情。

没有铆接桁架和专用铆枪,工人们便用自己的身体当“工作台”,将卫星外壳架在肩头,手持小锤一锤一锤敲铆钉。

东方红

卫星需要在-100℃的环境下测试性能,可当时没有低温试验室。

于是科研人员找到海军部队,借用储存鱼雷的冷库,穿着厚重的棉袄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操作仪器,每次测试都要冻得嘴唇发紫才能出来。

信号传输难题的突破,更是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

卫星要向地面传回《东方红》乐曲,需解决极端温度下的信号传输问题。

1967年,摩擦学专家党鸿辛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数十种材料,最终研发出以铜为基础的导电干膜,在-100℃至100℃的温度范围内,仍能保持稳定的信号传输。

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薄膜”,让宇宙中第一次响起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要知道,当时科研人员的知识储备也极为有限。

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制作卫星模型时,很多人对于卫星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个带天线的铁球阶段,模型全靠手工敲打而成。

但就是这样一群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凭着一股“服输的劲头,用算盘算数据、用锤子造卫星,最终在1970年实现了上得去、听得见、看得见的目标。

当《东方红》的歌曲传来时,所有人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中国航天没有被困难打到,反而迈得越来越有力了起来。

当年的核心团队吗,也渐渐成为中国航天各领域的顶梁柱。

总设计师孙家栋,此后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实现嫦娥奔月的梦想。

技术负责人戚发轫,主导神舟飞船研发,让中国人实现了太空行走的壮举。

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理论,为北斗导航系统奠定基础。

从1970年到2024年,中国航天的发展脉络,处处可见东方红一号的影子。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其轨道设计借鉴了东方红一号的高轨道稳定经验。

2000年,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发射,信号传输技术延续了当年的抗干扰思路。

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温控系统的设计理念,与东方红一号一脉相承。

可以说,东方红一号不仅自己在太空“长寿”,更用它的技术和精神,滋养着中国航天的每一步发展。

而它在太空的每一圈飞行,都是对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结语

后来,国家把4月24日列为了中国航天日。

在那一天,全国各地的科技馆里,东方红一号的模型前总会围满孩子,听讲解员讲述那些用算盘和锤子造卫星的故事。

而听着听着,也悄然将东方红的种子种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科技   动力   专家   东方红   太空   轨道   算盘   阻力   中国   远地点   近地点   锤子   信号   中国航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