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那边有个关于全球艺术与环境议题的高峰论坛,一堆政要、顶级科学家、艺术家都去了。在爱丽舍宫晚宴的合照里,我一眼就看到了巩俐,她就站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身边,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聊得正欢。她老公,那个法国电子乐殿堂级大师让-米歇尔雅尔,则在另一边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交流。
这画面,说真的,冲击力挺强。它让我立刻想起了另一个人,张艺谋。
就在上个月,张导的新片——一部投资巨大的科幻史诗大作《天问》,在国内票房是一路高歌猛进,突破了50亿大关,各种庆功宴、研讨会办得风风火火。官媒盛赞其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里程碑”。毫无疑问,在国内,张艺谋依然是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国师”,是国家叙事的最佳视觉呈现者。
张艺谋的成功,更像是在一个精心搭建的宏伟舞台上,用最顶级的资源,上演一出举国瞩目的好戏。而巩俐呢?她似乎已经跳出了那个舞台,甚至跳出了“演员”这个单一的身份,她自己,就成了一个链接东西方文化、艺术甚至更高层级对话的符号。
这恐怕是三十多年前,那个在《红高粱》剧组里,对着土坡上穿着红棉袄的巩俐讲戏的张艺谋,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他可能预见了她会成为巨星,但他绝对想不到,有一天,她的世界会大到让他只能仰望。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1995年,那个著名的分手时刻。在拍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最后一个镜头后,传闻巩俐满怀期待地问张艺谋,我们什么时候结婚?而张艺谋那句被反复引用的回答——“结婚不就是一张纸吗?你为什么非要看重这个?”——成了压垮八年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回头看,这句话背后,可能不全是薄情寡义。它其实暴露了两人底层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也预示了他们日后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对当时的张艺谋来说,他的野心是成为中国电影的旗手,是要在国际上为国争光。在那个年代的社会语境下,一个“贤内助”,一个能为他打理好后方、生儿育女、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家庭,可能才是他实现宏大叙事最稳固的基石。巩俐的个性太强,光芒太盛,她要的不仅是爱,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和公开的身份承认。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一个追求绝对掌控的导演来说,或许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所以,他后来选择了陈婷。你看,陈婷完美地符合了“贤妻良母”的画像。她隐忍十几年,无名无分地生下三个孩子,直到“超生”事件曝光才浮出水面。她从不干涉张艺T谋的艺术创作,社交媒体上展示的,永远是岁月静好、夫唱妇随的安稳生活。这对张艺谋来说,是“后院不起火”,是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奥运会开幕式、《长城》、《满江红》这些宏大项目的前提。
而巩俐呢?她要的那张纸,本质上是要一个“名分”,一种对等的尊重。当这份尊重得不到时,她转身就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这种决绝,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恋爱脑”的意气用事,但今天我们站在今天回看,这恰恰是她迈向一个更广阔独立世界的第一步。她拒绝被定义为“某某导演的女人”,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成为“巩俐”的全部可能性。
巩俐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和新加坡富商黄和祥的婚姻,更像是一种疗伤和过渡。那段婚姻让她获得了新加坡公民的身份,也让她短暂地从华语圈的舆论漩涡中抽离。但那终究不是她的归宿。真正的蜕变,是她遇到让-米歇尔雅尔,扎根法国之后开始的。
这场婚姻的意义,远超于一段浪漫的跨国恋。雅尔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不仅仅是个“搞音乐的”。他是法国国宝级的艺术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是欧洲文化圈的核心人物。他和巩俐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明星嫁入豪门,而是两位在各自领域都已登峰造极的艺术家的联盟。
这个联盟,为巩俐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她不再仅仅是那个被西方世界好奇打量的“东方女演员”,不再只是张艺谋镜头下的“中国符号”。她开始真正地融入并影响国际文化圈的顶层生态。
你看她这几年的履历:
担任威尼斯、戛纳、柏林等全球顶级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或重要评委。这不是去走个红毯,这是掌握了评判全球电影优劣的话语权。当张艺谋的电影还需要送到这些电影节上等待西方评委“盖章”时,巩俐已经坐在了评委席上。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促进和平艺术家”称号。这个头衔的分量,已经超越了演艺界,进入了全球公共事务领域。
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核心人物。从2019年陪同马克龙访华,到如今频繁出现在法国官方的各种重要文化活动中,她已经成了一张活生生的、具有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全球文化名片”。
这种地位,是张艺谋无法企及的。张艺谋的影响力,更像是一种“项目制”的输出。国家有大型活动,需要他;资本有商业大片,需要他。他的权力来自于他所能调动的巨大资源和他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里的号召力。这是一种强大的、体系内的成功。
而巩俐的能量,则是一种“个体化”的辐射。她不需要依附于任何庞大的体系,她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张通行证。当张艺谋的团队还在费心研究如何让《天问》更好地“出海”,去争取海外发行时,巩俐可能正在巴黎的家中,和某位欧洲大导演讨论下一部独立电影的剧本。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是在“捧巩踩张”。其实不是。我想说的是,他们俩,代表了今天我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两种不同路径。
张艺谋代表的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路径。他擅长运用团体操式的美学,通过极致的视觉奇观,来展现国家的力量、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辉煌。从《英雄》到北京奥运会,再到《长城》和《满江红》,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仪式感,是国家形象的放大器。他讲述的,是一个强大、统一、不容置疑的“中国”。 这条路非常成功,也很有必要。
而巩俐呢,她走的是一条“个体叙事”的路径。通过她自身的经历、她的选择、她的生活方式,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现代中国女性的另一种可能性:独立、强大、自信,可以自由地选择事业和伴侣,可以优雅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可以不被传统的家庭角色所束缚。她所诠释的角色,从秋菊到《兰心大剧院》里的于堇,也大多是充满韧性和反叛精神的独立个体。她讲述的,是一个个鲜活、复杂、充满人性魅力的“中国人”的故事。
这两种路径没有高下之分,但从“国际影响力”的维度来看,后者的穿透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强,也更持久。因为宏大叙事容易引发敬畏,但也可能产生距离感;而生动的个体故事,则更容易引发共情和真正的理解。
前阵子网上流传巩俐在海滩上略显放松、甚至有些腹部微隆的照片,很多人感叹“巩皇”也老了。但我倒觉得,那种不刻意维持“完美人设”的松弛感,恰恰是她如今地位的最好证明。她已经不需要靠紧绷的“女王气场”来证明什么了。
反观张艺谋,虽然儿女双全,家庭圆满,事业也依旧在巅峰,但他似乎永远都停不下来。他被绑在电影这架巨大的战车上,被市场的期待、资本的要求、以及他自己永不满足的创作欲所驱动。你看他接受采访,聊的永远是下一个项目,下一个技术挑战。他活得更“重”,也更“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那个渴望一纸婚书而不得的女孩,如今拥有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而当年那个手握绝对权力、不愿给予承诺的导演,则在他自己选择的轨道里,抵达了权力的顶峰,但也可能永远失去了某种自由。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