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25年中国现象学教育学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以“技术·教育·现象学: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现象学反思”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市多所中小学校长、期刊编辑与教育科技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时代的教育本质与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爽教授系统回顾了该校现象学教育学中心的发展历程与学术成果,指出其在理论建构、教师教育和方法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她强调,在技术深度介入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应回归原初境域,深入思考教育的根本命题,致力于构建技术与人文交融共生的教育未来。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萨教授主持。
当天,四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分享了前沿见解。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蔡春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世界3”的激活及其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指出AI技术暴露了教育体系的内在弊端,呼吁警惕“新经验主义”与“新行为主义”倾向,并强调应强化教师的求真意志,推动以理解与意义建构为核心的深度教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三次发展浪潮,对当前AI热潮进行了理性反思。他指出,生成式AI因缺乏身体体验与情感理解,难以替代教师在心灵沟通中的核心作用,“AI取代教师”更多是一种被技术渲染的教育焦虑。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强调,现象学教育学研究须首先厘清方法论与方法的本质区别,主张在宏观视域下构建逻辑严谨的研究框架,并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确保分析过程的严密性与对象的稳定性。翼鸥教育创始人宋军波从产业实践角度指出,教育数智化须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之上,技术应服务于教育而非支配教育,产品设计应切实回应AI时代教学中的真实困境与复杂需求。从高校学者到一线教师,从理论研究者到产业实践者,各方跨越领域共寻智能时代的教育本真。
在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高洁、乔鹤主持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内涵、方法论路径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等议题展开多维交流。学者们一致认为,现象学教育学应立足教育实事本身,超越客观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局限,关注教育意义的生成与人类文明在意识中的活化传承。
当晚举办的研究生论坛成为青年学术力量的展示平台,来自多所高校的学子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展现出对现象学研究路径的坚定追求与对学术真理的深入探索。
闭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晓宏教授重申了学校在现象学教育学领域的学术立场与发展路径,呼吁各高校加强协作,构建更具生命力的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中国现象学教育学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贡献时代智慧。
(采写:娄雪;主办单位供图;编辑:张广林;审核:李继君;核发:冉阳)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