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中国商务部向全球197个国家发出史无前例的警告——任何配合美国对华为芯片禁令的国家,都将面临中国《反外国制裁法》的严厉回击。这一记重拳直接打乱美国科技围剿计划,逼得美方在24小时内偷偷修改对华为的制裁表述,上演了一场"科技霸权"遭遇"中国铁拳"的精彩反转。
事情就是这么急转直下,前一刻还在联合声明里找到点缓和的迹象,下一秒,美国就直接冲着华为最耀眼的明星——昇腾芯片去了。
这次的管制措施来得又快又狠,宣称厉害之处在于其效力无远弗届,仿佛只要你使用了华为昇腾芯片,无论你在哪个国家,都可能踩到美国的红线。这种几乎是全球“追杀”式的做法,无疑是将科技竞争推向了新的极限。
美方的算盘,显然是想通过控制芯片这个现代工业的“心脏”,来延缓甚至阻止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势头,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个关键赛道。
他们大概觉得,只要断了你最先进的芯片供应,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跑不起来,自动驾驶就落不了地,很多创新就会停滞。这种直捣黄龙的策略,看起来既准又狠。
然而,就像被按下弹簧,中国的反应同样迅速且强硬。中国商务部第一时间站出来,话里话外都是不接受、不认可,痛斥这是对自由贸易规则的践踏。更有来自官方的声音传递出明确信号:这种单边制裁,不仅我们反对,任何国家或企业如果为了配合美国而打压华为芯片,都得考虑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厉害。
这等于是公开点名警告那些可能站队的伙伴,别被美国的“长臂”勾过去,小心引火烧身。中国外交层面也呼应这种立场,强调相互尊重是底线,对这种把国内法凌驾于国际之上的做法,坚决说不。
面对美国这种直接卡脖子的招数,中方显然也没打算只做口头反驳。随之而来的反制措施,像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讲究的是打蛇打七寸,而且得有点痛感。首先被拎出来的是那些跟美国部分政客“票仓”紧密相关的农产品。
还记得之前因为加征关税,中国对美国大豆、猪肉这些农产品也加了税吗?这回,虽然有一些新的协议框架,但那些带有报复性质的关
税可没全撤,依旧是悬在美国农业州头顶的一把剑。特别是像大豆、猪肉这类产品,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和价格波动,直接牵动着美国农业州选民的钱包和情绪。
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里受挫,选票上的数字自然不会好看。这种打法,显然是瞄准了美国国内政治的敏感点,试图通过经济压力,制造内部反对的声音。
这还不算完,第二招更狠,瞄准的是战略资源——稀土。别小看这玩意儿,它是现代高科技,尤其是军事工业,根本离不开的血液。
造F-35战机需要它,特斯拉的电动车电机也需要它。美国在某些关键稀土产品上,比如钐钴永磁材料、镝铁合金,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得惊人。
中国在今年四月干脆利落地把七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制度化了,连带着矿渣这种过去可能没人太在意的“边角料”都上了清单。这一套操作下来,美国短期内稀土进口量就像坐了过山车,某些军工产线和高科技制造可能直接面临断供或成本暴涨的风险。这种“扣资源”的打法,无疑是从更底层的供应链上对美国进行战略牵制。
美国对华为昇腾芯片如临大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块芯片真的跑出来了,露出了它锋利的獠牙。
据说,昇腾910D的算力表现,已经能跟国际上最顶尖的产品,比如英伟达的H100掰掰手腕了,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整体计算方案上,昇腾还能占上风。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是实打实的应用。
看看它的实战表现:南京的政务系统用了昇腾后,处理千亿级数据能做到秒级响应。武汉协和医院拿它来辅助早期胰腺癌的诊断,大大提高了准确率。
甚至德国的自动驾驶实验室,也在积极拥抱昇腾。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在证明,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追赶速度是惊人的,而且已经从“能用”走向了“好用”甚至“有竞争力”。
面对美国的全球禁令,华为表现出的韧劲也让人印象深刻。即使压力山大,它还是想尽办法维持自己的供应链,通过一些迂回的方式,让昇腾芯片依然能进入比如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或者抵达德国的实验室。
这背后,是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咬着牙往前冲的支撑。从中芯国际在先进制程上的产能突破,到长江存储在高端存储芯片上的进展,再到上海微电子在光刻机领域的点滴进步,虽然困难重重,但这些本土力量正在一点点地为华为这样的企业构建起一个“备胎”甚至“正胎”体系。
在这场围绕芯片展开的生死较量中,我们也能捕捉到一些微妙的信号。比如,在美国最初用极其强硬的措辞宣称“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华为芯片都违规后,可能感受到了来自中方和其他各方的巨大反弹。
美国商务部的网站上,关于华为芯片出口管制的表述似乎悄悄做了调整,变得相对模糊,变成了“警告使用中国先进计算机芯片有风险”这种更加软性的说法。
这种文字上的游戏,虽然不代表政策有了根本性的大转弯,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博弈的复杂性,以及美方在强硬施压的同时,也在小心翼翼地评估后续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和自身的承受能力。
毕竟,把一个技术领先的企业彻底摁死,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催生出更强的竞争对手和更完善的替代产业链,这笔账不能不算。
事实上,这场芯片大战,只是中美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源、技术和影响力的一个切面。当美国忙着拉拢沙特等国,想构建由自己主导的算力中心时,中国也没闲着,跟拉美国家签署《北京宣言》,继续力推“一带一路”,同时在军工贸易、矿产资源开发这些关键领域深化合作。
在国内,科技部和央行这样的部委也联动起来,专门为科技创新开辟绿色金融通道。而稀土这些战略资源的管控,更是成为了中国手里制衡对方的重要筹码。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美国这种想靠“极限施压”一招吃遍天的策略,效果似乎正在打折扣。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内需市场,日益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以及在某些关键资源上的主导权,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韧性和抗击打能力。美国想用一道禁令就彻底锁死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变得越来越难。
而且,有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全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华人的比例占了相当大一块。技术的围堵或许能在一时延缓你前进的脚步,但人才的流动、知识的传播以及一个民族内部迸发出的创新热情,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封锁的。
所以,这场大博弈最终会走向何方?或许就像很多评论说的那样,核心技术这种东西,你跪下求不来,花钱也买不来。它只能靠你自己一点一滴去啃硬骨头,去突破,去积累。
是无数科研人员坐在冷板凳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汗水甚至血泪浇灌出来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芯片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各自硬核的实力和咬紧牙关死磕到底的决心。
当美国还在用上世纪的手段搞封锁时,中国工程师已经用开源代码社区架起了新的技术桥梁。
华为松山湖基地的灯光彻夜通明。
测试车间里,搭载昇腾910C的服务器集群正在挑战新的算力纪录,墙上的电子屏显示着“连续安全运行120天”。
美国商务部的官网编辑可能还要继续加班。
因为深圳海关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昇腾芯片出口量环比激增210%,目的地包括12个曾经配合美国制裁的国家。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在继续。
但全世界都看清了一个事实:当中国工程师开始用自主芯片训练出比GPT-5更聪明的AI时,封锁游戏已经换了个玩家。
更新时间:2025-05-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