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六七十岁了,还在帮儿女养家



黄昏的梧桐树下,总见着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散步。他们的银发在夕阳里泛着光,脚步缓慢却从容。这本该是人生最安宁的时节——子女已成家立业,肩头重担已然卸下。可偏偏有许多老人,仍在为儿女的房贷奔波,为孙辈的学费操劳。


这让我想起《诗经》里那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千年前的叹息,至今仍在许多家庭回响。


邻单元的王伯伯,今年六十八了。每天清晨仍骑着那辆旧自行车,穿过三个街区去儿子开的便利店帮忙。他说:"孩子房贷压力大,我们能动就搭把手。"这话听着暖心,细想却叫人鼻酸。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还要早起贪黑地劳作。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这份深沉的爱,有时却成了捆缚彼此的绳索。


记得前年回乡,见堂姐家的老宅院里,石榴树又结满了果。堂姐的父亲坐在树下择菜,七十三岁的人,双手仍停不下来。他说小外孙的补习费又涨了,女儿女婿天天加班到深夜。"我们省点,孩子就轻松点。"这话里的温情与无奈,像晚风里的蝉鸣,声声敲在心上。


这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父母永远觉得给予得不够,哪怕自己已步履蹒跚。


其实啊,人到晚年,该像秋天的柿子,历经风霜后沉淀出独有的甘甜。或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或似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份从容,不该被生活的琐碎剥夺。


我认识一对老教师,退休后结伴游历名山大川。他们在黄山看云海,在西湖赏残荷。老爷子说:"我们把积蓄留给子女创业,但时光要留给自己。"这话说得通透——给予要有度,守护好自己的晚晴,也是对子女最深的祝福。


当然,不是说要全然不管不顾。适当的帮扶是亲情温暖,过度的承担却成了彼此的负累。就像园丁培育花木,既要适时浇灌,也要懂得放手让它们迎接风雨。


聪明的父母,懂得在恰当的时候退后半步。这不是疏离,而是更深沉的爱。如同熟透的果实自然坠落,把养分还给泥土。


黄昏的公园里,那对跳舞的老人让我动容。他们随着音乐旋转,皱纹里都是笑意。他们的子女也许平凡,但都自立自强。这才是家庭最好的模样——各自精彩,又彼此牵挂。


愿天下父母都能在暮年时分,拥有属于自己的宁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不仅是他们的福分,更是儿女子孙最大的慰藉。


毕竟,最美的夕阳红,该是卸下重担后的那份从容与安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美文   儿女   悲哀   父母   家庭   子女   堂姐   从容   这话   老人   重担   夕阳红   哀哀父母   园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