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日秋分,不管多忙“做2事,吃3样,3注意”,平安度秋!看完记得告诉家人!
时间过的真快,明日(9月23日),我们将迎来了今年秋季的又一个节气——秋分节气。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从这一天起,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发明显,气温也逐渐下降,正式步入 “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时节。
在我老家这边,这几天可能是受到台风的影响,下起了雨,气温也大降,一下子还有点不适应!都要开始找秋裤了!
确实秋分节气后,气温也开始降了,尤其是早晚的时候温差比较大!
因此,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养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平安度过呢?建议大家在秋分的时候要 “做2事,吃3样,3注意”,遵循这些传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顺应天时,平安度过这个 “多事之秋”!
(1)秋分要做的2件事
①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过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避免熬夜损耗阳气;早起则能使肺气得以舒展,迎接清晨的朝气。
保证充足的睡眠,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让我们有更好的状态应对逐渐转凉的天气。
建议大家晚上尽量在10点半之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虽然早起了,但是一整天都会更有精神哦!
②适度运动,收敛阳气!
秋季的时候,保护阳气是关键!而且秋季是运动的好时节,但要注意遵循 “收敛” 的原则,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像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轻松平缓的运动项目就非常适合。
运动时间可以选择在太阳升起之后,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能避免受寒。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为宜,大汗淋漓会使阳气外泄,反而不利于养生。
每周坚持3 - 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身心,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2)秋分宜吃的3样食物!
①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秋分后,天气干燥,肺脏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袭。百合性微寒,味甘,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是此时养生的佳品。
可以用百合煮粥,将百合与大米、银耳一起熬煮,香甜软糯,既能润肺止咳,又能滋养脾胃;也可以制作百合蒸南瓜,百合的清香与南瓜的甜糯相互交融,美味又健康。
②南瓜:健脾养胃,预防秋燥
南瓜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健脾养胃、润肠通便的作用。
它还含有丰富的β - 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健康十分有益。
在干燥的秋季,吃南瓜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预防秋燥。
可以做一份南瓜浓汤,将南瓜蒸熟后打成泥,加入适量的牛奶或鸡汤,小火煮至浓稠,口感细腻丝滑;也可以蒸南瓜饼,外皮酥脆,内馅软糯,充满了浓浓的秋意。
③鸭肉:滋阴润燥,补充营养。
秋风起,鸭子肥。鸭肉性凉,味甘、咸,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滋阴润燥、养胃生津的作用。
夏季人们出汗较多,身体的阴液有所损耗,到了秋季,食用鸭肉可以补充阴液,缓解体内燥热。
可以用老鸭煲汤,加入枸杞、红枣、山药等食材,既能中和鸭肉的凉性,又能使汤的营养更加丰富;也可以制作啤酒鸭,鸭肉在啤酒的炖煮下,肉质鲜嫩,香味四溢。
(3)秋分需注意的3点
1、注意保暖,适时添衣。
虽然有 “春捂秋冻” 的说法,但秋分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再盲目 “秋冻” 就容易着凉感冒。
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衣,重点做好腹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工作。
睡觉时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引发肠胃不适;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件外套,早晚气温较低时及时穿上。
2、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悲秋。
秋分时节,草木凋零,万物渐衰,人们容易触景生情,产生 “悲秋” 的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秋游等,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天、聚会,分享生活中的快乐。
3、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进补。
秋分后,很多人会想着 “贴秋膘”,但此时脾胃功能还比较虚弱,过度进补反而会增加肠胃负担。
饮食要遵循 “少辛增酸” 的原则,少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秋燥;适当多吃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等,以收敛肺气。
同时,要保证饮食的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大鱼大肉、暴饮暴食。
秋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气,做好养生工作对我们整个秋冬的健康都至关重要。不管多忙,都要记得 “做2事,吃3样,3注意”,将这些养生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大家一起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收获健康与幸福。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