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井然有序的街巷景致、温暖真挚的文明风度……走进清远的大街小巷,文明馨香浸润着每个角落,从社区院落的绿意盎然、公交站台的自觉排队到公共场馆的轻声细语,文明已化作城市跳动的脉搏,成为市民举手投足间的自然流露。
自201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资格以来,清远接续发力、久久为功,在今天(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清远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清远接续奋斗、创建文明城市,既是修补墙面坑洼的“物理反应”,更是重铸城市魂魄的“化学反应”。
晨曦穿透树叶在老街投下光斑,60多岁的邓淑华像过去多年来一样,拎着布袋出门参加志愿服务。这个布袋曾装着除癣小铲子,如今已换成学习园艺的工具。邓淑华志愿服务内容的转变,恰似这座城市的文明进阶。
她的身影与岭南书院的读者、南岸公园的跑友、城市驿站的热气氤氲,共同构成文明城市的生动画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问题。
2025年3月,马拉松选手奔跑在清远的赛道上。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刘献文 摄
清远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距离广州最近的粤北城市,成为全国探索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前沿地带。清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要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清远要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排头兵。”201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提名资格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写入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方案”,纳入清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与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清远生态建设、文化强市建设等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谋划。
从治理能力到文化底蕴,从生态环境到民生福祉,通过系统性工程推动城市全面升级,今年清远终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批入选的城市之一。
对于活跃于各类志愿服务的邓淑华来说,如今她所居住的清城区金湖社区,环境干净整洁了,邻里氛围文明和谐,15分钟生活圈内设施设备也完善了。她说,“清远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自己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十年文明创建,在清远人看来,变化体现在哪里?
“以前车赶人,现在车等人。”在清远街头,斑马线前汽车和行人相互礼让,如今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
潜移默化的改变,从清远推行“礼让斑马线”开始。2016年起,清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行动,并将“礼让斑马线行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样的治理不是一阵风,十年过去,依旧能看到交通路口志愿者们坚守的身影。
数据显示,2024年与2021年相比,清远机动车依法礼让率从85.98%提高到96.96%,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率从93.18%提高到99.07%。
清远市清城区人民路,车辆礼让行人。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小小斑马线,足以折射一座城市的温暖。而走进老旧社区,城市的另一种柔情,同样涵养着清远的文明。重新铺设排水管网、街道巷道黑底化、单体楼外立面加装瓷砖贴片、增设绿化带、增加停车位和建设街角公园……一系列微改造让原来杂乱的街角,转眼变成了环境优美的休闲地。
在清远市区,老旧小区单体楼近几年已改造了650个,同时整治背街小巷735条,新建口袋公园67个,设置便民张贴栏6240多个,路面修复近31万平方米。
口袋公园星罗棋布,长者饭堂也在迅速增加,成为老年人每天的“幸福打卡点”。随着爱心企业踊跃加入,清城区长者饭堂实现了镇街100%全覆盖,其建设经验获全省推广。
这些都是清远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将文明城市创建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实践。
改造完成的肉菜市场。资料图
数据显示,近4年来,清远年均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5%。如今在清远,医疗领域实现信息化赋能,医保便民服务跑出“加速度”;县域医疗公共资源配置持续优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教育领域,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下沉,市民在创建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市民在创建中看到的变化、得到的实惠体现在数据里,在2021年、2022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清远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9.67%、98.67%。
“
更新时间:2025-05-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