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迈可找到的抗战胜利“中国密码”

《华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1937—1945》,[英]林迈可 著,杨重光、郝平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当时我对中国没有深切的了解。当然我知道中国处在东亚、她的历史、她被日本一连串的欺压等等,但是对详细地了解中国及中国广大的人民来说,我是偏于肤浅的。”1937年,正找工作的牛津大学毕业生麦克尔·林赛得到一个机会:正在燕京大学试行导师制的吴文藻教授到英国找两名教师,一人已定,不知如何找到第二人。吴文藻咨询了奥勒所大学校长亚当斯,亚当斯恰好是麦克尔·林赛父亲的好友。

麦克尔·林赛出身显赫,祖父是历史学家,任格拉斯哥神学院校长多年;父亲是哲学家,在牛津大学贝奥里学院当了20多年院长,后任英国上议院议员,还被封为男爵。

带着好奇与探险的想法,麦克尔·林赛来到中国,和司徒雷登住在同一小院,吴文藻的夫人冰心给他起了中文名:林迈可。

抗战爆发后,林迈可在延安生活了近两年,留下大量珍贵照片。他在晋察冀边区时,先后在三个分区待过,且不断在游击。晚年(1975年,时已67岁)写成《华北: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1937—1945》(四川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国人过去较少关注这本书,因作者是从个人视角来看重大历史事件,在非虚构写作尚未流行的年代,读者常忽略书中所述细节背后的巨大关怀:抗战期间,华北的重大战斗不算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迅速壮大,国民党却做不到?其中的“中国密码”是什么?

这场“安静的战争”创造了奇迹

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仅控制着约百万人口的区域,只有3万余人的军队。1945年日本投降时,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人口已近一亿,军队90万。

1939年底时,除了被炸平的阜平,日军占领了晋察冀所有县城。这一年,林迈可从沦陷区到根据地,行进约200英里(相当于321.9公里),未见任何轮式车辆。华北山区植被少,无法提供掩护;冬季寒冷,夜间气温常低于冰点。日军发现,只要强迫民众集中居住,摧毁他们的房屋,游击队便无法生存。

八路军的条件异常艰苦。1940年代,因子弹匮乏,唯有特种射手资格的士兵才被允许在百码外开枪。国民党在华北也有游击队,但早早就撤走了。中国共产党游击队坚持战斗,他们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支持。

1942年,日军才明白他们真正的对手是谁,在华北展开“扫荡”。中共损失了1/3的基层干部,但日军在华北的控制区反而更少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只能龟缩在城镇和重要的交通线周边。日军采取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战法,在华北建了3万个碉堡,他们绝望地发现,兵力不足,无法让每个碉堡都有20名士兵守卫,只好用伪军,可伪军多与游击队暗中往来。书中举了一例,游击队向伪军借武器,伪军同意,条件是几个月后日军检查前归还。

林迈可把这场发生在华北的看不见、不为人知的战争称为奇迹,它在悄无声息中逆转了整个局势。

八路军赢在效率高

在燕京大学当教授时,林迈可便三次给平西游击队送药、送炸弹和电讯设备。林迈可是经济学家,又是资深的无线电“发烧友”,他和燕京大学物理学教授班威廉从国外买零件,帮八路军组装了十多台发报机。

“偷袭珍珠港”当天早上,广播突然嘈杂到无法收听,林迈可立刻开着司徒雷登的汽车,带夫人(李效黎,原名李月英,林迈可的学生,两人因秘密帮助游击队而相爱)逃走,十分钟后,日军便包围了他的家。不知司徒雷登被捕是不是因为他的汽车被林迈可开跑了,当时在北平的外国人大多不想跑,认为日本很快会被美国打败,他们宁愿忍受短期监禁。

林迈可一家,1942年在延安(资料图片)

林迈可找到了平西游击队。在根据地,林迈可与聂荣臻、萧克等“大官”常往来。在他看来,他们与国民党高官完全不同,都是学者型管理者,非常愿意倾听别人的建议,只要有理,立刻执行。有一年,因经费紧张,上级命令自力更生,少买外国药。白求恩曾经的助手江一真大发脾气,认为外国药效果好。命令很快被取消。

一次林迈可对聂荣臻说,各基层单位都储存了一些设备,发挥不了作用,应由总部集中管理。这些设备很快被送了上来。林迈可与班威廉在吊儿村办了无线电培训班,还制作了一批便携电台。后来美军想送给延安一批便携电报设备,但林迈可发现根本用不了,美军的“便携”重40多磅,放在吉普车上,远不如他和班威廉做的方便。

最让林迈可称道的是八路军的后勤系统。冬天刚到,棉服已发了下来,即使在日军“扫荡”期间,依然如此。根据地没货币,对比商品价格,国统区物价高了4倍。

得民心者得天下

八路军条件差,为何效率不仅比国民党高,且“比英国更高”?

林迈可的答案是:在根据地基层,看到的都是全心全意帮百姓的共产党人。当时华北很落后,有的村男人还扎辫子,但八路军干部注意团结,常常深入到群众中。一次林迈可跟小队到山区某村躲避,他们只有面粉,想向当地人借擀面杖,只有一位妇女家有,她不愿借。林迈可的夫人李效黎是山西人,用方言和老乡聊了起来,很快,她就借来了擀面杖。

日军做一次战争准备要一周,可刚准备,老乡们就把消息传给八路军了。林迈可说,八路军曾缴获一张日军地图,标注皆错,很多信息还是去年的。人民支持八路军,因为他们第一次实现了国民党空喊多年的“二五减租”。八路军审时度势,与地主合作,毕竟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爱国。

《华北》书中还讲了许多根据地趣事,比如前面提到的江一真大夫,以喝不醉和打麻将作弊技术而闻名,他的朋友们(其中有高级领导)决心灌醉他一次,可江一真失去知觉后,大家又慌了,生怕他醒不过来,好在第二天他就醒了。林迈可问参与恶作剧的领导,江一真死了咋办?这可没法按“牺牲”上报。

白求恩是林迈可的老友,当年同船到日本横滨,一个去了根据地,一个去了燕京大学。白求恩异常聪明,却怎么也学不会中文,见很多伤员辗转一周才送到医院,白求恩用英语大吼了50分钟,说:“若在加拿大犯此错,你当即会被解雇,此生再难从事医疗工作!”翻译将长篇训斥转述为:“白求恩医生对你的行为不太满意。”

白求恩后来用两匹马驮设备,直接到战场做手术。有时医疗队刚从村庄的一端撤离,日军就从另一端闯入。

1945年,林迈可从重庆回英国,此时他对未来已有清晰判断:“延安只有煤油灯照明,但当地油井供应充足。重庆有电灯,但电压低,灯丝仅泛出暗红微光。延安无自来水,但我们给孩子们洗澡时,总有人从井里打水,烧热后送到我们的窑洞。重庆有冷热水龙头,却滴水不出。”

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你为人民做了什么。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战斗力,它强大到可以战胜任何敌人——这,就是林迈可发现的抗战胜利的“中国密码”。

原标题:《林迈可找到的抗战胜利“中国密码”》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金久超

来源:作者:唐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中国   密码   华北   白求恩   日军   游击队   延安   燕京大学   人民出版社   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