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天气持续多雨高温,这种气候条件也对食品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相关部门近日提醒称,广东当前潮湿闷热环境为椰毒假单胞菌繁殖和米酵菌酸毒素产生提供了温床。提醒民众在这一时期务必谨慎食用河粉等湿粉类食品以及木耳等食物,以防范米酵菌酸中毒风险。
广式肠粉(资料图,摄影:林翎)
湿粉类食品深受广东居民喜爱,像河粉、肠粉、粿条、凉皮、濑粉等,不仅是街坊们早餐的热门选择,还常常出现在午餐和晚餐的餐桌上。在大街小巷的餐馆、早餐摊以及家庭厨房中,这些湿粉类食品十分常见。
然而,湿粉类食物以及长时间泡发的木耳、银耳等,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从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米酵菌酸毒素耐高温,普通烹饪无法破坏,食用后30分钟至12小时内可引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重者致肝肾损伤甚或危及生命。
为进一步了解椰毒假单胞菌的特性,羊城晚报“记者帮”专门采访了中山三院传染病学博士吴盟医生。他表示,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6-37℃,产毒温度则为26-28℃,而广东近期的气候恰好为其繁殖创造了温床。
米酵菌酸毒性极其强烈,即使经过120℃加热20分钟也难以被破坏。人一旦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湿粉类食品,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且目前尚无特效救治药物,只需1毫克的米酵菌酸就足以致命。
另外,湿粉类食品水分含量高,保质期一般仅为24小时,超过保质期后,即便没有明显的发酸发臭等变质现象,也极有可能已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并产生毒素。例如在一些小餐馆或家庭中,如果将湿粉类食品常温放置,或者开封后未及时食用完,就容易出现这类风险。
那么,在广东食用肠粉、米粉这类湿粉类食品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应挑选资质齐全、储存条件良好、卫生条件达标的商超或市场,避免从不正规的流动摊贩处购买。购买时尽量选择小包装产品,减少因反复冷藏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同时,仔细查看产品的外包装,确保无破损、胀袋现象,产品感官性状正常,不购买有酸馊味、霉味或化学异味,发黏、拉丝、结块或未冷藏储存的产品。
规范储存:购买湿粉类食品后,务必冷藏储存,并做好防护措施,坚决避免常温存放。开封后要尽快食用,一旦发现包装破损或胀袋,切勿食用。对于超过保质期的湿粉类食品,哪怕看起来没有变质,也应坚决丢弃,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注意食用场所卫生:在餐馆食用湿粉类食品时,要留意餐馆的卫生状况。观察厨房环境是否整洁,食材存放是否规范。若发现餐馆存在卫生问题,应避免在此就餐。
医生提醒,如果食用湿粉类食品后30分钟至1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血尿、意识障碍、休克等症状,很可能是米酵菌酸中毒,需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并保留剩余食品样本,送医时务必向医生声明“疑似米酵菌酸中毒”,以便医生及时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在广东当前多雨高温的天气下,市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谨慎食用湿粉类食品。如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拨打12345、12315投诉举报电话 ,共同维护“舌尖上的安全”。
文|记者 彭纪宁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