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时薪3.63美元,美国17美元,印度更是低至1.8美元。
然而,2024年数据显示,苹果仍将90%的产能留在中国,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按常理,人工成本是企业选址的重要考量,可苹果为何不选最便宜的地方?数据显示,组装一部iPhone需11小时,人工总成本40美元,仅占售价4%。
即便按美国工资标准,每部iPhone也就涨价146美元,这对苹果来说并非难以承受,可为何它不转移产能呢?
苹果CEO库克把库存比作牛奶,一旦过了保质期,就有大问题。苹果一年要周转74次库存,每部iPhone从中国工厂下线到美国消费者手中,平均只有5天时间。
这就要求苹果的代工厂必须具备超强的劳动力调配能力。
每年9月iPhone发布前,富士康需在短时间内将员工规模从50万扩大到150万,新员工要立即上岗,销售季结束后又要迅速解雇。
这种用工模式在美国、欧洲根本行不通,那里严格的劳动法规定,解雇员工需提前数月通知并支付巨额补偿。
而中国的农民工制度创造了庞大的即插即用劳动力资源池。农民工可在城市工作,他们知道自己工作是临时的,在农村还有土地和家人。
这种制度性临时身份让他们能承受富士康的严苛条件,平均每个富士康工人只工作68天就离职,工厂也不希望工人长期留下,这样可降低福利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当iPhone销售旺季到来,工厂提高工资,农民工就从全国各地涌入;淡季时,工资回落,他们自然回流农村。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复制这种劳动力灵活性。
除了劳动力优势,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也是苹果无法离开的重要原因。全球只有中国能满足苹果每分钟生产590部iPhone的严苛要求。
苹果每年派遣数千名工程师常驻中国工厂,深度参与每一个制造环节。
为防止富士康一家独大,苹果还主动分享技术知识,培养了众多竞争对手,这不仅保持了苹果的溢价能力,也符合产业升级目标。
技术外溢效应在中国形成了无法复制的产业集群。比如,需要锂电池去惠州,需要iPhone相关零部件去郑州的“iPhone城”。
郑州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富士康选择在郑州建厂时,那里还是一片农田,可2010年7月签约,8月工厂就开始运营。
地方政府雇佣2000名工人,调配设备,提供零税收优惠,设立保税区。这种举国体制式的支持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比中国,印度虽然工人时薪更低,人口超过中国,英语还是官方语言,莫迪政府也提供了优惠税收政策,但印度制造的iPhone良率仅五成左右,还曾出现大肠杆菌超标等质量问题,去年印度厂组装的iPhone15不顺遭到退货,被迫大幅降价。
印度的基础设施滞后,电力供应不稳定、交通物流不畅等问题频发,今年夏季印度新德里气温飙涨到52度,大量企业缺工业用水,电力“入不敷出”,政府还出台了企业“限电令”,要求工厂减少30%的生产用电量,这严重影响了工人生产效率。
越南虽然工人成本更低,地理位置距离美国市场更近,还能享受贸易优惠,但劳动力规模有限,无法支撑苹果的全球产能需求。
墨西哥紧邻美国,享受零关税优势,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工人培养周期长。
所以,尽管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综合来看,都无法替代中国的制造能力。
苹果将90%的产能留在中国,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国独特的劳动力优势、完善的产业链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这种深度绑定关系,让苹果与中国形成了一个战略共生体系。146美元的成本差异在这个庞大的协调机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时代,企业的供应链布局不仅仅是考虑成本因素,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于其他跨国企业来说,苹果的案例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在考虑供应链战略时,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不能仅仅被人工成本等单一因素所左右。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