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台上,不少打工人刷到了个新鲜东西,青藏高原大闸蟹。
屏幕前的人大多会连着冒出几个疑问:青藏高原能养蟹?螃蟹不会高反吗?能吃吗?甚至有人调侃,“连新疆三文鱼都见过,还是被高原蟹惊到了”,这种惊讶背后,其实是对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的又一次直观感受。
说实话,把青藏高原大闸蟹摆到打工人面前的,还是叮咚买菜。
这段时间,华东地区的用户打开APP,就能看到这款蟹在上线,活动时单只只要9块9。
以前想尝点少见的生鲜,要么得托人从产地带,要么得等旅游时碰运气,现在平台直接把3000米海拔的蟹送上门,这种便捷性确实超出不少人预期。
而且这不是叮咚第一次搞“蟹事情”,去年它家那缸螃蟹还因为繁殖太快,差点从宠物变成年夜饭食材,最后靠猫主子把小螃蟹当“观赏对象”才保住宠物身份,现在又转头去高原挖蟹,路子确实有点特别。
这大闸蟹的老家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具体在柴达木盆地的鸭湖,那地方还是4A级景区。
有朋友之前特意请假去柴达木看水上雅丹,从德令哈市区开车过去要4个半小时,全程347公里,折腾半天才能见着的风景,居然是这些螃蟹天天待的家,这种反差还挺有意思。
本来想,螃蟹养殖密度高点能多赚点钱,后来发现叮咚给这些蟹搞的是“低密度豪宅”,一亩水里只养5只。
要知道普通池塘或稻田里的蟹,常常是前脚贴后脚挤着,对比下来,高原蟹这“居住条件”,说是螃蟹界的“霸总”也不为过。
更特别的是它们喝的水,昆仑山和祁连山的冰川融水。
这种水呈弱碱性,还富含硒等矿物质,检测过,完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要求。
而且养殖过程中不喂任何饲料、激素,也不用药物防疫,全靠蟹在36万亩的鸭湖里自己找天然饵料吃。
老实讲,现在大家买生鲜都怕有添加剂,这种“人放天养”的模式,确实能让人放心不少。
不过也因为这样,加上高原水温低,这些蟹的生长速度比中原地区的蟹慢很多,从蟹苗长成能吃的成蟹,至少要2.5年。
生长环境和周期这么特别,这蟹的口感自然也跟普通蟹不一样。
之前有沪上的人先尝了,说肉质很紧致,蟹黄饱满,蟹味儿比普通的更浓。
其实慢养的食材大多这样,时间给足了,风味才能沉淀下来。
而且这不是叮咚唯一的蟹资源,它还在华北上了天山雪蟹,那蟹喝着天山雪水长大,因为天冷,肉长得特别厚,江苏洪泽湖的蟹也在卖,青壳白肚的,蟹黄是半流质,到现在已经卖了690多万只。
还有黄河口的盐甜大闸蟹,长在盐碱地,塘底是细沙没淤泥,咸淡水混着,还能激发出更多氨基酸,吃着带点回甘。
搞不清叮咚是怎么找到这么多产区的,反正跟着它,不用出门就能尝遍不同地方的蟹,这种“全国蟹味图鉴”的路子,确实比只卖一种蟹要聪明。
其实不止青藏高原大闸蟹,叮咚这两年总在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前段时间它家卖的青皮葫芦,19块9一个,说是“小型观赏葫芦”,结果到货后有半只手臂长,还重1斤3两,不少人吐槽“叮咚对‘小型’是不是有自己的理解”。
但有意思的是,这葫芦居然火了,成了打工人的解压玩具,抖音上“青皮葫芦”的播放量都超450万,还有人专门研究怎么盘葫芦,甚至写了攻略。
去年它家的“相守蟹”也差不多,本来是观赏用的,结果成了猫主子的“动画片”,猫能盯着蟹看三小时不挪窝。
很显然,叮咚不只是在卖生鲜,它还在挖大家的兴趣点。
葫芦本来是求福气的,结果变成解压工具,小螃蟹本来是观赏的,结果成了宠物的“娱乐项目”,这种意外的走红,其实是抓住了年轻人的生活需求,既想要新鲜东西,又想找点乐子。
而且它背后有自己的逻辑,创始人梁昌霖提过“一寸窄、一公里深”,意思是不搞大而全,而是把供应链做深。
过去两年它淘汰了4000多个SKU,只留那些有特色、品质好的产品,就像高原蟹,从产地直采到冷链运输,每一步都盯得紧,才能把新鲜的蟹送到用户手里。
以前吃蟹就那三个月,秋天一过就没了,跟“饥饿游戏”似的,现在叮咚靠不同产区错峰上线,把吃蟹时间拉长到快一年。
毫无疑问,现在生鲜平台都在卷,但叮咚选的是深耕供应链,不是盲目加品类,这种减法反而让它做出了差异化。
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吃到别处没有、品质又好的东西。
如此看来,青藏高原大闸蟹让人羡慕的,不只是“每天喝冰川水”的好生活,更是背后那种“把远方好物带进日常”的能力。
打工人馋的是蟹的鲜甜,羡慕的是这种“不用跑遍全国,就能尝遍全国”的便利。
未来要是能有更多这样的特色生鲜,打工人的餐桌确实能更丰富,毕竟连青藏高原都能养出大闸蟹,谁知道下次又会有什么惊喜呢?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