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一大,身体毛病越来越多,但有个现象不少人没当回事——每天喝点酒,到了65岁以后,身体可能已经在悄悄变样。
不少人觉得,喝点酒活血通络,尤其老年人,晚饭后一小杯白酒,或是睡前来点啤酒、红酒,似乎成了习惯。
但这些酒精,每天一点点,日积月累下来,身体早就记下了账。
有项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研究追踪了全球195个国家三十年数据,发现长期饮酒和多种慢性病有明确关系,尤其是心脑血管、肝脏和神经系统的问题最常见。
而65岁以后,正是这些病高发的时候。
肝脏是身体处理酒精的“工厂”,但这工厂不是无限耐用的。
酒精进到体内后,最先到的就是肝脏,肝细胞需要拼命工作,把酒精分解成无害物质。但如果每天都得干活,肝细胞就像过劳的工人,时间久了,肝功能就会慢慢变差。
有些人到了六七十岁,体检一查,肝功能指标总是偏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变得不正常。这时候,肝脏可能已经出现了脂肪肝,甚至是酒精性肝炎。
更严重的,是肝硬化,甚至肝癌。
比起年轻人,老人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本来就差,再加上本身可能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杯酒的负担,可能比年轻人喝三杯还重。
有些人喝完酒脸红心跳快,以为是“体质好”,其实这可能是心脏在报警。长期饮酒对心脏的伤害,一开始可能只是心率快,到了一定程度,会发展成心肌病。
心肌病就是心脏“打工打到累瘫了”,泵血没力气,容易出现呼吸困难、走几步就喘、夜里总咳嗽等表现。
还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超过15克纯酒精(大概一小杯白酒或一瓶啤酒),65岁以上人群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升高。
这种情况心跳不规律,容易形成血栓,最怕的就是血栓跑到脑子里,引发中风。
许多老年人喝酒后健忘、反应慢,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其实很多时候,是酒精长期损伤大脑的结果。
大脑不像其他器官,受伤之后恢复很慢。酒精会破坏脑细胞,影响神经传导,最常见的后果就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判断力变差。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保持每天饮酒的习惯,大脑海马区的体积比不喝酒的人要小得多。而海马区正是大脑掌管记忆和学习的地方。
有些人年过六十就开始表现出“老糊涂”,不是认不得人,就是忘事严重。仔细问问,多数有几十年喝酒的习惯。
不少老年痴呆症患者,病史里也常常能看到“长年饮酒”。
喝酒影响到钙的吸收。
尤其是老年人本来骨质就流失得快,酒精又会干扰维生素D的合成,还会影响骨细胞的再生。久而久之,骨头密度下降,变得像发泡的豆腐干,外面看着没事,其实里面空了。
有一项来自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研究的数据指出,长期饮酒者骨折风险比不饮酒者高出近40%。而65岁后摔一跤,不光是骨折那么简单,髋骨骨折更是老年人死亡率极高的一种伤情。
尤其是北方冬天路滑,老人摔倒后卧床不起,容易引发肺炎、血栓,甚至猝死。很多家庭经历过这样的悲剧,根子就在于骨头没以前那么“结实”了。
不少老年人总觉得胃口不好,吃点东西就胀气、反酸,甚至便秘或者拉肚子交替出现。其实这也有可能跟酒精有关。
酒精会刺激胃黏膜,破坏肠道菌群,让肠道的正常功能变差。
年纪一大,胃本来就不如年轻时候有力气,天天喝酒就像天天用开水烫胃,胃黏膜越来越薄,最后连普通的包子、馒头、咸菜都觉得难消化。
有人还出现胃溃疡、胃出血,甚至在大便时发现血,这时已经是警报拉响。
很多人说喝点酒能助眠,尤其是老年人晚上睡不着,习惯来点酒“催眠”。
但酒精会打乱睡眠结构,虽然容易入睡,但不能进入深度睡眠。睡一觉醒来反而更累,白天精神不好,晚上又更难入睡,变成恶性循环。
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的人,深度睡眠时间减少约15%-20%,而深度睡眠正是身体和大脑修复的关键时间段。
不少老人白天昏昏沉沉,晚上辗转反侧,还容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表现。
久而久之,整个人变得暴躁、敏感,对家人也爱发脾气。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吃药成了家常便饭。
但喝酒会干扰很多药物的代谢。有些药物本身就对肝脏有一定负担,比如降脂药、降糖药、镇静药,如果再加上酒精,肝脏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还有些药物跟酒精一起吃,会产生毒副作用。比如说头孢类抗生素,如果喝酒,一起作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心慌、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这种反应在医学上叫“双硫仑样反应”,非常危险。
很多人说,自己只是每天一杯啤酒,或者饭后一小口白酒,不算喝多。可酒精摄入量其实并不看喝了几杯,而是看摄入了多少“纯酒精”。
下面这张表格可以帮忙大致估算:
酒类 | 常见容量 | 含纯酒精量(约) |
啤酒(500ml) | 一瓶 | 15克 |
白酒(50ml) | 一小杯 | 20克 |
红酒(150ml) | 一杯 | 15克 |
只要每天喝这些量,就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低风险饮酒”范围。尤其对65岁以上的人,身体代谢能力变差,建议最好不喝。
如果已经习惯了每天喝酒,要一下子戒掉确实不容易,而且贸然停酒,有些人还会出现焦虑、失眠等“戒断反应”。更好的办法是逐渐减少,比如从每天一杯变成一周喝三次,再慢慢减少。
可以用温水、酸梅汤、无糖茶水代替酒精饮品,减少喝酒的心理依赖。也可以把喝酒的时间挪后,比如原来晚饭喝,现在改成睡前喝一点,过一阵子就容易戒掉。
老年人要多关注身体小变化,哪怕只是手发抖、记不住事、走路没劲,也可能是酒精在作祟。及时去医院检查,别等到病重了才后悔。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丽,李文浩,等.酒精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2):1597-1602.
[2]王明,张晓波.老年人长期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8):890-894.
[3]李红,周志强.酒精摄入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关联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4):312-316.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