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作为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简称“青科会”)重要平行论坛之一,由国际纳米制造学会(ISNM)主办、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协办的“第四届制造范式III前沿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寄良,温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宁出席论坛开幕式,论坛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远流主持。

开幕式现场
论坛围绕“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ACSM)”这一制造范式Ⅲ的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日本、爱尔兰、匈牙利、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学者、青年科学家及产业代表,共同探讨制造技术从“微纳尺度”向“原子尺度”跨越的科学路径与产业前景。

陈远流主持开幕式
聚焦原子尺度
引领制造范式变革
在论坛开幕式上,郭寄良指出,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是引领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浙江正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希望以论坛为纽带,汇聚全球智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核心动能。
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主席、日本工程院院士Wei Gao在致辞中强调,本次论坛聚焦的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ACSM)代表着制造技术演进的第三范式,其核心是要突破现有制造极限,实现从“微纳尺度”到“原子尺度”的跨越。他期待通过深入探讨原子精度制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与技术路径,为未来集成电路、量子器件、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纳米制造学会青年委员会主席刘小康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本次论坛深化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为制造范式变革与产业创新赋能助力。
议程丰富
多维度研讨ACSM前沿议题
本次论坛设置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圆桌论坛、ACSM博士论坛等多个议程,聚焦原子尺度制造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工艺装备、表征测量及产业化路径等关键环节,设立三大核心议题:原子级精度加工与原子尺度测量、原子级构筑与功能器件创制、原子级制造未来产业。

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温州
主旨报告
勾勒原子级制造技术体系
在25日下午的首个学术环节,三场高水平主旨报告依次呈现,从测量、材料设计与传感三个维度,系统勾勒出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ACSM)的技术前沿与发展路径:

Wei Gao作主旨报告
日本东北大学教授Wei Gao在题为“面向半导体制造的原子及近原子尺度测量技术”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在集成电路工艺持续微缩的背景下,实现原子级精度测量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Shigao Maruyama聚焦于“材料的原子尺度设计与制备”,展示了如何通过理论计算与精准调控,在原子层面设计材料特性,从而实现具有新颖功能的器件制造。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Yuki Shimizu则围绕“纳米制造中的光学传感与精密定位技术”,介绍了前沿光学传感器在实现纳米乃至亚纳米级定位中的应用,为超高精度制造装备的开发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邀请报告环节中,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磊系统阐述了原子及近原子尺度抛光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张鑫泉创新性提出“5+轴超精密加工技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Nan Zhang分享了从微纳尺度到原子尺度的先进制造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研究员柴智敏介绍了基于定向组装的原子尺度柔性电子器件制备方法;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Jufan Zhang深入探讨了ACSM在器件创新上的应用;清华大学研究员李星辉介绍了ACSM制造中基于光栅干涉仪精密定位策略;天津大学教授王金石展示了激光与离子束复合制造技术;浙江大学研究员戴兴良报道了量子点原子级表面重构技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如意介绍了近原子级溅射外延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多位学者的报告共同展现了ACSM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广阔研究图景。
七大keynote聚焦AI与原子级制造融合
特邀报告拓展技术前沿
26日上午,论坛进入高潮。七场高水平主旨报告依次展开,涵盖原子级制造与未来产业、人工智能赋能、工艺装备等多个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作主旨报告

欧洲科学院院士房丰洲为杨华勇颁发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探讨“原子级制造与未来产业”,指出原子精度制造将催生新一代信息、能源与生物器件。

匈牙利科学院教授József Váncza作主旨报告
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CIRP)副主席/院士、匈牙利科学院教授József Váncza阐释“跨制造范式的人工智能”,强调AI将在工艺优化与系统集成中发挥核心作用。
英国斯凯莱德大学教授Xichun Luo对ACSM进行“初步理论构建”,系统阐述其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展示了“可视化原子尺度制造”技术,实现加工过程原位观测与调控;香港理工大学教授Benny C.F. Cheung介绍“多物理场耦合抛光技术”,实现金刚石原子级无损表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蓉提出“面向AI时代的ACSM技术”,重点介绍集成电路中选择性原子层沉积与工艺协同;香港理工大学教授Suet To分享“多能场辅助超精密加工”,拓展难切材料原子级去除新方法。
在特邀报告环节,德国马普所Lihui Zhou、英国诺丁汉大学Zhirong Liao、南方科技大学邓辉分别就“单原子磁学”“原位微力学”与“深度学习增强等离子体加工”展示了ACSM在测量、工艺与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圆桌共议ACSM发展路径
博士论坛展现青年创新力量
26日下午,论坛设置“ACSM青年科学家倡议”及“科学咖啡馆”圆桌讨论环节,搭建轻松开放的交流平台,汇聚领域内顶尖学者、技术专家与产业代表,通过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促进产学研深度协同,共同探讨原子级制造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创新路径,为构建区域创新生态凝聚共识。与会专家围绕原子级制造的理论瓶颈、技术路线、多学科协同与产业转化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一致认为,ACSM是未来产业创新的底层驱动力,需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协作与青年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及嘉宾合影
同期举办的“ACSM博士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平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分别就神经干涉检测、蒸发液滴动力学、机器人抛光、刀具摩擦动力学、光栅干涉仪、激光抛光、原位生长纳米耐火材料、轨迹规划与原子氧化制备等方向进行口头报告,展现出ACSM领域活跃的青年创新力量。
搭建国际化学术平台
助推科研—产业协同创新
本次论坛延续了“制造范式Ⅲ”系列国际论坛的高水准与影响力,不仅促进了国内外学者在原子尺度制造领域的深度交流,也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展示与合作的平台。会议期间举办的圆桌讨论聚焦ACSM未来发展方向、多学科协同路径与产业转化机遇。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原子级制造将成为下一代产业技术的基石,亟待加强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此外,《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期刊为本次论坛发表成果设立特刊、制造范式Ⅲ青年科学家倡议、原子级制造产业化路径总结报告。
作为青科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充分体现了“国际视野、青年主体、交叉融合”的特色,通过高水平的报告与研讨,推动了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从理论探索走向技术实践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来源: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科会传播中心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