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发布重磅公告,宣布自11月10日起正式实施新规,暂停所有非美元货币计价的铜、铝、镍、锌期权对冲合同,且整个政策实施过程无任何过渡方案、未开展听证环节、也未设置缓冲期,直接切断了非美元交易商在 LME 平台的相关交易通道,对全球金属非美元交易体系造成直接冲击。

近年来,人民币在全球金属交易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交易规模与市场渗透度显著增长,成为推动全球金属定价体系变革的重要力量:
1)交易数据大幅增长:过去三年间,人民币计价金属期权的日均成交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同时,在中东铜金矿、俄罗斯镍矿、非洲矿产等相关长单交易中,采用人民币点价的比例首次突破三成,人民币在全球金属现货贸易中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2)交易所竞争力持续增强: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布的第三季度成交数据显示,人民币计价合约的持仓量稳居全球首位,其中铝合约单日持仓量更是超过 LME 同品种合约的 18%,标志着全球金属定价的核心脉搏正逐步向东方转移,中国在全球金属期货市场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3)流动性与贸易链条日趋完善:中国央行与中东国家同步启动了规模达 1000 亿人民币的金属互换流动性池子,专门用于对接中东地区的现货铜交易。这一举措打通了人民币在能源与金属贸易间的流通链条: 海湾国家通过出口石油收取人民币后,可直接使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金属产品,无需再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大幅提升了人民币在跨领域贸易中的使用便利性与效率。

LME 在推出非美元期权交易禁令时,对外宣称理由是 “市场风险积聚”,但其真实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元在全球金属定价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对人民币金属交易的崛起进行针对性围堵。
随着人民币在金属贸易与期货交易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旦人民币在全球金属流通领域形成稳定规模,伦敦市场长期以来的美元报价将失去定价核心地位,沦为 “影子价格”。这种定价权的转移,正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元金融体系最担忧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旦金属领域的美元定价权被削弱,可能引发其他大宗商品领域的连锁反应,冲击美元的全球货币霸权根基。因此,伦敦LME 通过禁令构建 “货币铁幕”,本质上是美元霸权为维持自身垄断地位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LME 非美元期权交易禁令的实施,对全球金属市场造成了显著冲击:
1)贸易商面临多重经营困境:对于手握人民币长单的出口商而言,禁令直接导致其无法在 LME 平台使用人民币买入看跌期权,以对冲金属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商陷入两难选择:要么放弃风险对冲,承受价格波动的全部风险;要么远赴上海期货交易所重新建仓,但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成本、汇率波动损失、不同交易所间的保证金差异等多重成本,会大幅侵蚀贸易利润。最终,多数贸易商被迫重新回归美元结算体系,陷入美元主导的 “路径依赖陷阱”,难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2)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禁令公告发布后,市场迅速给出强烈反馈。仅两小时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夜盘的同品种主力合约便放量涨停,而 LME 电子盘的美元计价合约却出现罕见跌停,两个市场的价格差瞬间拉大至每吨 412 美元,创下 1987 年以来的最大价差裂口。对此,新加坡铁矿石交易员直言,当前市场呈现出 “美元金属成孤岛,人民币金属成黑市” 的畸形状态,两个市场间巨大的价差催生了极高的对倒套利空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面对 LME 禁令的冲击,全球市场从企业、交易所、贸易格局三个维度展开反击,推动人民币金属交易突破封锁:
1)企业层面结算方式与定价参考转向人民币:中东地区最大的铜线厂率先做出调整,已正式通知中国供货商,其四季度的金属长单将直接参考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不再遵循 LME 的定价体系。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金属实体企业开始主动摆脱对 LME 美元定价的依赖,转向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定价与结算模式。

2)交易所层面强化流动性支撑与平台建设:香港金融管理局连夜将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池子规模上调至 1100 亿人民币,同时明确暗示,香港交易所旗下的金属合约可随时承接 LME 溢出的套保需求,为非美元金属交易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保障;迪拜商品交易所则进一步宣布,计划于明年上市人民币计价的同类金属期货合约,并将交割库设在紧邻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杰贝阿里港,此举可实现中东金属现货与中国期货价格的直接对接,进一步完善人民币金属交易的全球布局。

3)贸易格局层面定价参考逻辑彻底重构:拉美、中东等地区的金属贸易商已全面调整定价参考逻辑,从过去 “以 LME 伦敦价格为唯一标准”,转变为 “先询问上海期货交易所价格,再扣除相应运费” 的新逻辑,通过对比两地价格判断伦敦定价的实际参考价值。这一转变意味着,上海价格已成为全球金属贸易定价的重要基准之一,全球金属贸易格局正逐步向 “中国定价” 倾斜。

LME 禁令虽试图通过封锁交易通道维护美元定价权,但无法改变全球金属市场的核心逻辑 —— 定价权的本质并非源于交易平台的封锁,而是源于对实体工业需求的贴近程度。中国凭借在全球金属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掌握了定价权争夺的关键筹码。
1)中国在全球金属产业链的关键地位无可替代:中国目前占据全球 70% 的稀土氧化物产量、55% 的电解铝产能,同时贡献了全球 48% 的铜消费增量。基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形成的 “生产型刚需”—— 无论是新能源、电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还是传统基建领域,都对稀土、铝、铜等金属存在刚性需求,中国已成为全球金属产业链的 “需求核心”。

2)LME 禁令无法改变现货市场的现实格局:LME 可以禁止人民币在其平台进行期权交易,但无法改变中国港口每天有 10 万吨级金属现货到岸的现实,也无法转移全球制造业对中国金属产品的刚性需求。现货市场的流通与实体需求的支撑,是人民币金属交易最稳固的根基,也是 LME 禁令无法撼动的核心优势。

3)两类市场的定位差异决定定价权走向:人民币金属交易始终扎根于现货流通与工业刚需,与全球制造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绑定;而伦敦、纽约的美元计价金属市场,近年来逐渐偏离实体需求,更多沦为金融投资者进行投机交易的 “电子盘”,与工业生产的关联性不断减弱。这种定位差异决定了,随着全球实体需求向中国集中,人民币金属交易的影响力将持续提升,而美元定价权将逐步失去实体支撑。

根据当前市场发展态势,未来全球金属市场将正式形成两条平行的定价轨道,重构全球金属定价体系:
1)逐步脱离实体需求的美元计价通道:以伦敦、纽约为核心的美元计价通道,将继续以金融层面的电子盘交易为主,随着与实体工业需求的关联性不断减弱,逐步沦为金融客进行避实就虚的投机平台,其定价对全球金属现货贸易的指导意义持续下降。

2)紧密对接实体需求的多元货币结算通道:以宁波、上海、迪拜、新加坡为核心的多元货币结算轨道,将以人民币、阿联酋迪拉姆等货币为结算核心,聚焦现货铜、铝、镍等实体工业必需的金属品种,这些金属将直接进入全球工厂,加工成电缆、汽车车窗、手机壳等终端工业产品,与全球制造业需求形成深度绑定。

未来,当一船船以人民币计价的铜金矿绕过伦敦,直接在上海港完成报关时,美元在全球金属市场的定价权将如同当年的英镑一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