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者金在吉:中国文化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韩国古代属于中国

“中原文化与朝鲜半岛的原始文化,从来不是并列,而是主从。”

在韩国首尔一所大学的讲堂里,一位本土学者平静地说出这句话,台下瞬间炸开锅!

几天后,他的课程被停,出版合同被撕,连校园里的海报都被人连夜撕掉。

他叫金在吉,一个用考古铲挖真相的韩国人。

金在吉的故事,要从他十五岁那年说起。

在庆州的古新罗王宫遗址,导游眉飞色舞地讲着檀君神话:

公元前2333年,熊变的女人生下檀君,建立古朝鲜。

“哪来的证据?”他突然发问。

导游愣了愣,说“《三国遗事》里写着呢”,可他盯着杂草丛中的遗址,心里悄悄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大学选专业时,他没随大流去学商科,反而一头扎进考古学,还辅修了汉语言文学。同学笑他“研究别国历史”,他也没辩解。

1989年冬天,他跟着河南考古学者蹲在贾湖遗址的冻土上,看着七千年前的骨笛能吹出音阶,旁边还有烧焦的稻粒,突然明白了什么。

回到韩国后,他在论文里写下:

“中国文明不该从商朝算起,而应从定居农业开始,距今一万年。”

这话像颗炸弹,学界一片哗然。他引用苏联学者的话解释说:

“文明起源于社会组织与生产方式的转变,而非国家制度”。

可韩国学界要么质疑,要么干脆装没听见。

他没停,开始带着团队跑遗址。

在黄海北道大同江沿岸,他们挖出的石棺墓群里,陶片的胎土、花纹甚至烧制时的轮速,都和中国西北部齐家文化的陶器一模一样。

“如果这不是文化传播,那什么是?”他在报告里反问,可这些发现很快成了韩国考古界的“禁忌材料”。

更硬的证据还在后面,平壤顺安大墓群里,一方青铜印静静躺着,上面刻着“乐浪太守印”

印面方正,篆书九叠,尺寸和西汉中期中原出土的郡守官印分毫不差。

旁边陪葬的五铢钱、铁器车轴,和西安汉代遗址里的实物完全吻合,显然是本地日常用品。

金在吉翻出《汉书》,指着记载说:“汉武帝元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08年,汉军灭卫氏朝鲜后设四郡,乐浪郡下辖二十五县,每县有令有丞,驻兵千人,太守年终还要入朝汇报。”

他拿出平壤西大冢出土的墓志:“故昌邑王孙刘茂,历任会稽、南阳、乐浪三郡守,卒于平壤”,字迹清晰得刺眼。

可韩国教科书里,这段历史被模糊成“汉文化影响区域”。

金在吉在讲座上拍了桌子:“哪个‘文化影响区’里有太守、官署、入贡制度?‘文化’能给你印个官印吗?这是实实在在的郡县制移植。”

台下有人吼:“你这是把我们变成中国人!”

他没退缩,又举出大同江畔的建筑基址举例。

那是座四合院式的房子,中央有井,东南有下水道,柱础用青石,铺地用汉砖,砖上刻着“始元四年制”——始元是汉宣帝的年号。

“这是汉制官衙规格,民居不会用刻字砖。”面对“仿制”的辩解,他反问:“谁会仿殖民政府的建筑,还仿得一模一样?”

除了制度,文化细节更藏不住。

他在课堂上展开《世宗实录》里的新罗贵族朝服图:袖宽九寸,领口圆,系带制,全是《周礼》里的周制延续,连布料织法都是汉制‘麻纻交织’。

有人说“这是自主创新”,他冷笑:“创新在哪?连针脚密度都和西安汉墓出土的衣物一致。”

饮食也一样,韩国人引以为傲的泡菜,他在唐代笔记《酉阳杂俎》里找到记载:“腌菜入味,久藏弥香,谓之菹。”

做法、调料配比和现在的泡菜如出一辙。

端午节荡秋千、戴艾草环的习俗,在公元五世纪的《荆楚岁时记》里写得明明白白,他问学生:“这真是你们发明的?”台下鸦雀无声。

随后,他又翻出《训民正音》的原文,指着世宗大王的序文:“欲以易字,辅以训民。”

明明是给汉字注音的辅助工具,却被包装成独立文字起源。

“直到19世纪末,韩国公文还在用汉文书写,连祭祖的牌位都刻着汉字。”他说这话时,台下有人当场退课。

高句丽的历史争议更大,韩国学界说这是“独立起源的民族政权”,金在吉却拿出《三国志》:“魏明帝赐高句丽王金印紫绶,品阶比肩太守,这是属国待遇。”

平壤附近的石室墓壁画里,人物穿着汉制官服,墓志写着“使持节骠骑将军乐浪太守某君墓”,官号、品阶全合东汉制度。

“檀君神话没有考古证据,高句丽独立起源没有文献支撑。”他在书里写道,“如果高句丽是中国地方政权的分支,朝鲜民族独立史叙事就得重写。”

这话一出,他的书被封杀,多所大学禁止他演讲,学生举着“还我民族史”的标语在校园游行。

他没辩解,只在办公室门口贴了三张图:乐浪太守印拓片、“始元四年”汉砖照片、刘茂墓志拓本。

这些东西像无声的耳光,韩国学界没人敢正面回应。

出版社顶不住压力,他的《乐浪的回响》印了两万册,第二个月就下架,理由是“系统待审”。

做清醒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社交平台上,“叛国者”“中国代言人”的骂声铺天盖地,电台辩论后有两百多个投诉电话,甚至有人威胁金在吉的家人。

妻子劝金在吉停笔,他却摇头拒绝:“我是考古学家,只认证据不认情绪。”

后来他被调离教学岗,去了资料室,却在那里写下:“考古不是发掘地下,是发掘被意识形态埋掉的过去。”

他注意到韩国教科书的变化:弱化汉字内容,把朝鲜王朝说成“独立王国”,删改与中国的互动史,强化檀君神话地位。

“这不是修订,是刻意断裂。”2017年黄海划界争议时,他写道:“清除历史中的中国成分,会失去对彼此关系的纵深理解,现实中更难划清边界。”

这话又引来了围攻,政论节目主持人皱着眉问:“这是中国的说法吧?”没人敢提这是韩国学者的研究。

他在最后一本书《历史的真相》里说:“我不是为民族情绪写史,是为真相。你可以恨中国,反对中国,但不能假装没被它影响过。”

如今金在吉住在郊区,每天种地、写书,很少露面。

但他的研究像颗种子,一些年轻学者开始悄悄关注山东龙山、辽宁红山遗址,从陶器纹路、墓葬形制里找线索。

那些曾经的“禁忌材料”,正慢慢从地下被重新拾起,而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怕等待。#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韩国   中国   学者   古代   太守   平壤   遗址   朝鲜   汉字   新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