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是二战首抗新帝国的国家?奥弗里揭秘,用14年数据说话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大营附近的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全面军事进攻。

这便就是“九一八事变”,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在其《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一书中,也将这一事件标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

这一定义与传统“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的战争起点大相径庭,但奥弗里系统梳理了1931年到1945年全球帝国扩张链条,将中国放在了最早抗击新帝国主义的国家这一核心位置。

很多人早已习惯了“二战始于欧洲”的说法,在西方讲述的历史中,战争的画面多是德军越过波兰边境,伦敦上空的警报响起。

但奥弗里将注意力拉回到1931年的中国东北,他引用了当年日本《朝日新闻》的头版文章,并认为这是一种蓄意制造战争借口的手段

他认为,1931年不是偶然之年,是新帝国体系暴力扩张的第一步。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全面抗战。这场战争波及全国,从东北到华北,从江南再到西南,战区不断扩展,战线也在持续拉长。

日本侵略军装甲部队侵入沈阳市

在这14年中,中国不仅要面对日本陆军的步步紧逼,还承受了空袭、化学武器等多种战争手段的摧残。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参战士兵总数超过了英美两国在亚洲战场的总和

如果说战争是一条从欧洲延伸到亚洲的链条,那么中国就是那条链条最早被拉紧的一端。

奥弗里在书中强调,二战的根源,是新旧帝国之间的角力19世纪后期,英法等老牌帝国已完成全球殖民布局,而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后来者”则试图通过战争重塑世界秩序。

日本在1931年出兵中国东北,是这股“新帝国冲动”的首个实质步骤。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试图以“东亚新秩序”为名,吞并整个中国。

奥弗里指出,日本的对外扩张和纳粹德国在欧洲的侵略行为具有相似的帝国逻辑。不同的是,中国是第一个承受这一扩张的国家。

二战新史:鲜血与废墟中的世界,1931—1945

在很多西方教材中,中国的抗战被简化为“亚洲战场的一部分”。但从军事、政治和国际战略角度来看,中国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长期抵抗极大延缓了日本的南进的步伐,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争取了战略回旋空间。如果中国在1937年就战败了,后来的太平洋战争格局也将彻底不同。

奥弗里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当今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了解有限,一些日本影视作品甚至将本国描绘为“战争受害者”,有意淡化其侵略行为。

奥弗里

他直言,日本至今未能深刻反思在中国、东南亚的战争暴行,历史责任没有被彻底承担。而中国的抗战历史,在国际教育体系中的存在感也依然不足。

中国是最早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之一,所承受的牺牲和所作出的贡献,不应被边缘化。理解这段历史,是理解今天的中国为何坚持和平发展、为何强调主权完整的关键。

历史的起点不一定是在枪声最响的地方,还可能是在最早被忽视的地方。1931年秋夜,东北铁轨上的爆炸声,拉开了一个新帝国主义暴力扩张的时代。

奥弗里的研究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清晰的逻辑线索:中国不是战争的附属者,是最早的抗争者,也是坚定的抵抗者。

战争记忆不该模糊起点,更不该忽略真相。

理解1931年的意义,是理解整个二战全球史的关键一步,这是对历史的还原,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帝国   说话   国家   数据   中国   日本   战争   帝国主义   波兰   链条   起点   战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