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舞蹈类)在武汉市落幕。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26名听障少年的《太阳之子》,从全国152个节目中突围,一举斩获舞蹈类“特等奖”(特等类节目)。这是四川首次在该赛事获此殊荣,背后是孩子们和4名手语指挥老师的共同坚守。
这部作品深深扎根于彝族太阳文化,巧妙融入“太阳鼓”图腾,既承载着彝乡大地的豪迈气韵,又凝聚着听障少年骨子里的刚劲力量。排练之路自始至终布满荆棘,这些孩子本就毫无舞蹈基础,听不见旋律更辨不出节奏,连动作里的情感意境都难悟透。为了帮他们突破阻碍,老师独创“触觉训练法”——让孩子们摸地板、靠音响震动感知节奏,用不同力度拍肩,传递动作的快慢缓急。每一个动作都拆解成碎片,老师手把手示范,再用手语一遍遍讲解,4名指挥老师则守在旁,连指尖的手势都精准校准。孩子们也憋着一股狠劲往前冲,膝盖上淤青叠着血痂、护膝磨破,捧着四五斤重的太阳鼓反复练习,手掌磨出厚厚的茧子。累到撑不住时哭一场,抹掉眼泪又立刻站回排练位,没人喊过一句停。
凭着这份韧劲儿,他们先拿下凉山州首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桂冠“出州”;再登四川省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舞台,在更大的场域里亮眼神、齐动作,将彝族少年的豪迈坚韧跳得淋漓尽致,一举夺魁。
今年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赛事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32个省级代表队、2075名演职人员同台竞技。作为始于1987年、每4年一届的残疾人文化重要品牌,带着省内比赛的荣耀与自信,此次大凉山少年的登场,眼神亮、动作劲,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让彝族文化与特殊艺术撞出了耀眼火花。
“每个手势都藏着文化,要做到最好。”副校长刘玲君的话,道尽了初心。如今,孩子们第一次出川、坐飞机,拍云端美景给家人;和全国伙伴交流,见网友夸“像专业舞团”,眼里闪着自豪。这奖杯是勋章,更让无声里的少年靠舞姿让世界听见了大凉山的力量。
从凉山到四川再到全国,他们用汗水铺就的路满是“不容易”,但这无声之舞,定会越跳越远,越跳越亮!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