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杭州一名两岁男孩因将家中管道疏通剂误认为“泡泡水”,倒入洗手盆后触碰泡沫,导致双手严重灼伤。经紧急救治,孩子手部皮肤发黑脱落,最终通过及时冲洗和专业治疗恢复。事实上,疏通剂的危险性远不只于此,其成分与使用误区可能对生命安全造成致命威胁。
疏通剂的成分大揭秘:为什么有这么大威力?
管道疏通剂作为家用清洁剂,大部分人都知道其作用强大,常作用于清除下水道堵塞物。然而,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管道疏通剂的成分大多为强酸或强碱,例如氢氧化钠、盐酸或次氯酸钠。这些化学物质遇水或有机物如毛发、油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热量,最高可达100℃以上,并产生腐蚀性气体。
以强碱类疏通剂为例,氢氧化钠遇水后生成氢氧化钠溶液,pH值高达13~14,能快速溶解蛋白质和脂肪,导致组织液化性坏死;而强酸类疏通剂如盐酸或硫酸则通过分解堵塞物中的碳酸钙发挥作用,但其pH值低至1~2,接触皮肤或黏膜会瞬间造成化学灼伤。此类反应不仅具有强腐蚀性,还可能伴随高温灼烧的双重伤害,甚至引发有毒气体释放。
近年来,因误触或误用疏通剂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
2023年,一名仅1岁半的女童将彩色颗粒状疏通剂误认为糖果吞食,结果导致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严重灼伤,需住院治疗6天,后续甚至可能面临食道狭窄的风险;
2022年,一名成年男子在疏通马桶时未佩戴护目镜,药液溅入眼睛导致角膜烧伤,近乎失明;
更危险的是,将不同类型的疏通剂混合使用如洁厕灵与管道疏通剂混合使用可能引发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氯气等有毒气体,轻则灼伤呼吸道,重则窒息死亡……
这些案例表明,疏通剂的危险性远不只表面的“清洁功能”,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正确使用疏通剂,安全又高效
在了解错误使用疏通剂的危险性后,如何安全正确使用疏通剂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明确产品类型及适用场景。例如,强碱类疏通剂适合油脂堵塞,而酸性产品对水垢更有效,选择错误可能导致化学反应失控。
其次,在操作时佩戴好防护用品,如护目镜、手套、口罩等,进一步保障个人人身安全。
最后,操作时需确保环境通风,按说明书剂量少量多次倒入下水道,避免过量使用引发剧烈反应。对于轻微堵塞,优先尝试物理方法,如皮搋子或生物酶类产品,减少强酸或强碱的使用频率。
疏通剂不小心沾上皮肤如何急救
8月12日下午,记者询问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主任郭琳关于使用管道疏通剂不小心粘上皮肤如何急救的相关问题。郭主任讲道:“防患于未然,儿童好奇心重,安全意识弱,疏通剂务必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从源头切断孩子误触的可能。”她提到,若不小心发生疏通剂接触皮肤、黏膜,甚至误食的情况,以下应急措施能“救命”。
01接触皮肤
一旦皮肤沾上管道疏通剂,立刻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受伤部位15~20分钟,冲洗后不要盲目涂抹药膏、牙膏,应尽快就医,让医生判断处理伤情,就像案例中的男孩,奶奶及时用清水冲洗,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有利条件。
02接触眼睛
疏通剂一旦接触眼睛,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边冲洗边眨眼睛,尽可能彻底冲洗,然后立即就医,以免残留化学物质损伤眼球。
03误食
误食疏通剂后千万别催吐,因为疏通剂腐蚀性强,催吐会再次损伤食管;也不要喝酸性和碱性液体中和,因为酸碱中和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灼伤食管和胃。一旦误服,应立即口服牛奶、蛋清稀释疏通剂。牛奶、蛋清可以起到保护食管和胃黏膜的作用,然后尽快就医治疗。
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清洁剂,可能暗藏致命风险。从两岁男童的灼伤事件可以看出,疏通剂的强腐蚀性不容忽视,但它的危害并非无法避免。防患于未然,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规范操作,让这个管道疏通工具真正成为“好帮手”。
来源:郑州晚报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