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物】《合肥市志》里的“包拯传”(下)

嘉祐三年五月,包拯升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掌管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为时9个月,尽心尽责。当时仁宗皇帝年近半百,无子可立太子。包拯从稳定政局考虑,极力建议仁宗从宗室中选立太子。后来得到仁宗采纳,立赵曙为太子。不久仁宗去世,政权平稳过渡,避免了政局动乱。此外,包拯还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如改进宫员休假制度;抑制宦官权力;制止宫廷奢侈之风;政令划一、国有常规,政令不宜多变;加强对宗室的管理和教育;允许御史台提点刑狱荐选属官;荐举御史、谏官应不分京官、地方宫;右正言吴及立身有守,遇事敢言,请令依旧供职;这些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包拯还兼任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考课院的官职,考察全国各大行政区长官的政绩优劣,督促他们勤政廉政。包拯还曾谏劾两位高级官员:张方平任三司使乘势贱买民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宋祁“在益都多游宴,且其兄(宋)庠方执政,不可任三司。”

嘉祐四年三月,包拯由御史中丞提升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包拯不片面追求增加收人,而严格要求官员处处关心百姓疾苦,解除不合理负担,以刺激生产和经营,增加整个社会财富,从而带动财政收入增长。他一一审定征收项目,除少数合理的予以保留外,其余苛捐杂税、横征暴敛的无名收人都一概免除。包拯又对所有支出项目逐项分析研究,合理裁定。首先对皇宫和皇族的庞大开支进行审核,按照仁宗刚即位时的标准,超过的全部削减。其次对官府行政性开支审核削减,从而节省大量开支,使国家财政扭转了支出大于收人的不良状态。包拯要求地方官对拖欠税款或杂费的案件进行一次全面审理,该免则免,该减则减,不该减免的应分期还清。严禁把无力交付税费的贫民捆绑、拘押。这些措施,安定了民心,使大多数欠税者如期交清欠款。包拯还通过考核,整顿了三司财政官员队伍。淘汰了一些冗官、庸材,选拔重用了一批精明贤能人才,其中有著名的度支判官王安石、司马光等。

唐州知州赵尚宽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奖励生产,用3年时间将原来人烟稀少的穷州变成经济繁荣人口激增3万余户的富庶地区。包拯大力宣扬赵尚宽的业绩,并在其任满依例调动时积极向朝廷荐举赵继续留任,以便让他把唐州治理得更好。善于理财、改革解州盐法的范祥病故,包拯奏请朝廷善待其子孙,以褒扬有功于国的官员。冀州南宫县令刘挚,发现本县和冀州六县百姓交税时,每匹绢折五百钱、绵二两折三十钱,比别的郡低得多,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上报转运使,要求按平常价折算。转运使大怒,要撤刘官职。刘挚不服,上书朝廷。朝廷将刘挚上书批转包拯。包拯支持刘挚意见,同意把每匹绢折为一千三百钱,绵二两折七十六钱,刘挚和冀州百姓感激称颂。嘉祐四年九月,宋仁宗举行祭祖大礼,赏赐遍及全国大小官员和士兵,花费巨大。包拯千方百计筹措经费,保证宋仁宗的赏赐如期颁发。宋仁宗授予包拯上轻车都尉的励位,作为奖励。仁宗时,天下新垦土地比真宗时多41万7千余顷,而国家征收精食反少71万8千余石,概因负担不均。朝廷命包拯领头同右谏议大夫吕夷简、三司户部副使吴中复等入着手解决全国均税问题。他们创制分等丈田、合理负担、奖罚分明的新法,在全国推行。但在施行中受阻,加之包拯不久调离三司,面告停顿。

嘉祐六年三月,包拯进为给事中、三司使。20天后,又拜为枢密副使,参与最高决策。不久加礼部待郎衔,包拯坚辞不受。夫人董氏由仁寿郡君加封永康君夫人。12月,包拯61岁寿辰,宋仁宗赐礼颁诏,表示祝贺。诏书说他“抱清竣之节,济沈远之谋。”包拯在枢密副使内,参与两件大事:一是制定对宦官升迁的新规定,抑制宦宫伸手要官,滥居高位。二是编审宋朝前期军事档案汇编(机要文字),全书1161册,历时4年,包拯参与了最后阶段的审定工作。

嘉祐七年五月四月,任枢密院副使一年零一个月的包拯在处理公务时突然发病,卧床不起。五月二十四日夜晚,包拯因病多方医治无效逝世。临终前写下“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宋仁宗闻知包拯逝世,震惊不已,罢朝一日,亲往吊唁,赐钱物葬仪,并授包拯幼子包绶太常寺太祝官衔。颁赐包拯谥号为“孝肃”,加封为东海郡开国候,赠礼部尚书。朝廷还任命包拯女婿、国子监主簿文效作为朝廷特使,护送灵柩返合肥,葬于城东15里公城乡东村(今大兴集)。1987年10月,合肥市人民政府重建包公墓园子城南包河岸边。

包拯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勤政爱民,为官20多年,生活俭仆一如布衣之时,成为“清官”楷模。百姓称颂,呼为“包公”、“包青天”,广建祠庙,敬奉如神。合肥城南护城河香花墩,旧因包拯曾在此读书,故将河名为“包河”。墩上建“包孝肃公祠”以祀之。包拯遗著有《包孝肃公奏议》(170多篇)刊刻传世。

包拯有二子二女,子包镱荫补潭州通判,青年早逝。子包绶先后任濠州(今凤阳县)团练判官,宣义郎少府监丞,瀛州通判,汝州通判,监进奏院,正六品朝奉郎,实任潭州(今长沙市)通判等。其子赴任途中在黄州因病去世,死时身无余钱,清贫廉洁一如其父。

资料来源:《合肥市志》1999年9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更多内容:1、进入“黄翔的视界”头条号,点击文章底部的“合集”进行阅读;2、进入“黄翔的视界”头条号,输入家乡的名称进行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合肥市   合肥   人物   朝廷   冀州   官员   百姓   御史   御史台   子孙   开支   太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