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伟人”

文·刘亚东

“仅仅让老百姓吃饱饭的人,不一定是伟人,但长期让老百姓吃不饱饭的人,则一定算不上伟人。”老刘的这句话有点绕,但戳破了一层窗户纸:评价一个时代、一位领袖的功过得失,最实在的标尺往往就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历史长河中,老百姓的肚皮和王朝的兴衰,从来就绑在一块儿。商纣王搞他的酒池肉林,极尽奢靡,可渭水河边的农夫连口野菜糊糊都喝不上。结果牧野之战,士兵倒戈,背后是忍饥挨饿的百姓早就盼着这天了。再看文景二帝,轻徭薄赋,关中的粮仓满得粮食都溢到了街上,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底气。这对比多鲜明:地基不牢,房子盖得再高也是虚的,风一吹就倒。

唐太宗贞观年间那场蝗灾,史料记载读来至今仍觉滚烫。关中大旱,蝗虫遮天蔽日啃庄稼,太宗在田里看见,抓起一把蝗虫就往嘴里塞,喊道:“尔食朕百姓五谷,宁食朕之肺肠!”这举动看着有点惊世骇俗,可里头藏着的,是对“百姓饿肚子,国家就危险的深刻清醒。正是这种把百姓温饱时刻放在心上的自觉,才换来了贞观年间“米斗三四钱”、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成了后世千年的标杆。


反过来看看那些被饥饿冲垮的政权,民心向背的力量就更清楚了。秦朝末年,阿房宫金碧辉煌,映照着咸阳城外“人相食”的惨绝人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吼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骨子里就是饿急了的人发出的绝地呐喊。明末李自成起义,一句“均田免赋”就能聚起百万流民,不是老百姓天生爱造反,是苛捐杂税加上天灾,早就断了他们的活路。这些历史的碎片拼出一个冰冷的真相:饿肚子从来不只是吃饭问题,它是一块试金石,试出这政权到底合不合民心,能不能长久。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安石当年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痛陈过:“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认为民是王朝立国的经济之本,所以要裕民,“民富然后可教矣”“民富然后财贿可得而敛”,方能富国。他推行青苗法、募役法这些新法,本意就是想方设法让种地的农民在秋收时能多留点口粮。可惜啊,好经被下面的歪嘴和尚念坏了,利民的政策走了样,成了盘剥的工具。这教训够深刻:事关百姓饭碗的事,容不得半点虚的、假的,一旦走了样,根基就动摇了。

近代中国这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更是把“温饱”诉求深深砸进了整个民族的记忆里。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中华民族才算真正告别了大规模的饥馑。如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个千年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回望来路,更能掂量出“温饱”二字有多重。它是安徽小岗村十八个农民按下的红手印里,那份孤注一掷的期盼。这些实实在在发生在田间地头、锅台灶边的变化,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真正的丰功伟绩,从来不是说教中堆砌的豪言壮语,而是刻在普通百姓脸上的那份安稳与满足。

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说到底,评判历史人物,尺子有千万把。但最公道、最硬气的那把,永远攥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手里。能让治下的生命不再因饥饿而挣扎,能让寻常人家的炊烟日日安稳升起,这本身就是文明社会最本分的追求,也是“伟人”这个称号最硬的底气。那些把民生冷暖,尤其是最基本的温饱,真正放在首位的治理者,即便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诗篇,没有打下辽阔无边的疆土,他们的名字,也值得在历史的河流中被长久记取——因为饿殍遍野处,从来难觅真正的伟人踪迹。贾‬谊‬的警句穿越时空,依然在回响:“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便是历史的判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伟人   百姓   老百姓   温饱   关中   贞观   王朝   陈胜吴广   蝗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