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融合发展——医共体筑牢基层中医


“请问二楼有中医馆吗?”"

“啊?咱们中心还有中医馆?我在这儿看了半年病,都不知道!”


这是2022年深秋,邻水县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导诊台常出现的对话。作为刚成立两年的新社区医院,北城社区虽坐落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但居民对这家“年轻”的医疗机构知之甚少。更尴尬的是,二楼中医馆虽已装修完毕、设备到位,却因宣传不足、居民认知度低,日均接诊量长期不足10人次,诊室里的艾灸仪落了层薄灰,中药柜的抽屉上还贴着未撕的“待启用”标签。



从“藏在二楼的秘密”到“居民手机里的健康清单”,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从“基础诊疗”到“特色品牌”,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用三年时间完成逆袭,这条成长之路的背后,是医共体建设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注入的强劲动能,更是一群基层年轻中医人“扎根社区、守正创新”的坚守与突破。既破解了新社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困境,更探索出一条“让中医走进生活”的基层服务新路径。

一、破局:当“新社区”遇见“老中医”,首先要解决“看见”的问题


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成立于2022年3月,辖区覆盖22个老旧小区、4个村,居民构成复杂:既有对社区医疗持怀疑态度的“老医院忠实粉”,也有“大病去医院、小病靠百度"的"互联网一代”。中医科的处境尤为尴尬:

- 存在感薄弱:中心成立初期,宣传重点集中在全科门诊和疫苗接种,中医馆仅作为“补充科室”存在,导诊手册上只有一行小字标注“二楼中医馆”,居民常将其误认为理疗室或药房仓库;

- 信任壁垒高:居民普遍认为中医要找老专家、社区中医不靠谱,甚至有位阿姨第一次来问诊时直言:“你们这儿的中医是不是刚毕业的学生?我宁可去大医院排队。”;



- 服务定位模糊:年轻医生多为中医专业应届毕业生,虽理论扎实但缺乏临床经验,面对居民“我这老寒腿能扎吗?失眠吃中药管用吗”的疑问,常因解释不清而流失患者。

转机始于2024年3月。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邻水县人民医院签订紧密型医共体协议,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健在调研时说:“新社区的中医科,第一步不是治病,而是让居民知道你在治病”。一场以看见为目标的“破冰行动”就此展开。

深耕:医共体帮扶的“三剂良方”

针对基层中医科的痛点,医共体以“强基础、育人才、树品牌”为抓手,开出了一套精准的“成长配方”。

人才培育:从"输血"到"造血"的代际传承

“以前给患者开药方,总怕辨证不准,不敢多开几味药。”回忆起刚成立中医科的日子,医师龚小玉坦言自己底气不足。医共体的“青蓝工程”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县人民医院选派名中医刘亚雄副主任医师、袁毅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组成“帮扶团队”,每周固定2天在社区坐诊、带教,实行“一对一”师徒结对。除了门诊带教,医共体还开通“绿色进修通道”:社区中医科每年选派1名医生到县人民医院轮训3-6个月,参与查房、病例讨论、科研项目;

2. 技术升级:从“基础诊疗”到“特色专科”的精准突破

针对居民需求,医共体帮助中医科梳理出“三大特色方向”:

- 慢性病管理:结合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多的特点,推出“中药+饮食调理+穴位贴敷”的综合干预方案。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团队定期下沉,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一病一方”,并建立患者档案跟踪疗效。65岁的糖尿病患者陈叔,通过中药调理配合耳穴压豆,空腹血糖从10.2mmol/L降至7.1mmol/L,已能自行在社区取药随访。

- 治未病与康复:针对产后康复、颈肩腰腿痛等社区高频需求,引进推拿床、智能艾灸仪、颈椎牵引椅等设备,开发“产后中医调理包”“职场肩颈放松套餐”等服务。

- 中医治未病:结合节气养生、体质辨识,推出“三伏贴、三九贴、祛湿茶”等特色产品。2024年夏季三伏贴期间,中医科提前一个月通过家庭医生群、社区讲座宣传,预约量达200人次,较2023年增长5倍。

3. 服务升级:从“看病”到“健康管家”的角色转变

医共体不仅是技术和人才的帮扶,更推动了服务模式的革新。中医科打破“坐堂行医”的传统模式,主动融入社区健康生态:

- 家庭医生签约: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为签约居民提供“一人一方”的个性化调理方案。82岁的独居老人赵奶奶,因长期失眠被家庭医生纳入重点管理,中医科团队定期上门艾灸、耳穴压豆,配合中药调理,半年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 社区健康课堂:每月举办“中医养生沙龙”,由社区医生讲解“常见体质的饮食调理”“儿童秋冬防感冒”等实用内容,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覆盖居民2000余人次。

- 医养结合联动:与社区养老院共建“中医理疗室”,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针灸、推拿服务。

三、蝶变:从“边缘科室”到“居民信赖的健康港湾”

- 服务能力跃升:中医科面积从最初一间小小的理疗室扩展至如今配套齐全的中医馆,年门诊量从不足500人次增至6000人次,中药饮片使用率达65%,患者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98%以上;家庭医生签约中选择中医服务的居民占比从15%提升至45%,很多居民说:“腰疼腿疼不用跑大医院,社区中医馆就能解决,既方便又放心。”

四、结语:基层中医成长的“北城样本”

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成长,是医共体建设中“强基层”的生动注脚。它的成功,关键在于三点:

- 需求导向:紧扣社区居民的健康痛点,让中医药服务“接地气、用得上”;

- 上下联动:通过专家下沉、人才进修、资源共享,打破“基层弱、大医院挤”的困局;

- 文化浸润:将中医“治未病、简效廉便”的理念融入社区健康生态,让中医药真正走进生活。

正如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甘宏伟所说:“新社区的中医科,不是要和大医院'抢病人',而是要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健康依靠'。当中医真正走进社区的生活里,它自然会被看见、被信任、被需要”。

如今,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多了块醒目的指示牌:“二楼中医馆——您的家庭中医顾问”。这块牌子不仅指引着方向,更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基层中医的生命力,不在规模大小,而在离居民有多近;不在设备多先进,而在服务有多贴心。未来,随着医共体建设的深化,北城社区中医科将继续扎根社区,用更温暖的中医药服务,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2

标签:养生   基层   中医   社区   医科   居民   健康   家庭医生   医馆   艾灸   中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