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将于7月27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新一轮贸易谈判。
由于8月12日中美暂停加征关税期限将至,此次谈判大概率会围绕延长关税暂停协议展开。
可放眼全球,能与美国平等对话的唯有中国,除稀土优势,中国还有诸多底牌。
就在第三次谈判前夕,中国果断出招,给了美国有力一击。
在能源领域,6月的数据一出来,外界一片哗然: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数量,清零。
液化天然气连续四个月挂零,煤炭只买了几百美元。
这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贸易摩擦下的情绪化操作。
早在今年2月10日,中国就悄悄宣布了对美能源加征10%至15%的关税。
到了4月,特朗普又高调喊“对等关税”,中方干脆直接调整采购航线,把美国排除在主渠道之外。
这是基于市场选择和供应链多元化的调整,中国能源进口始终保持开放,与美国的能源贸易仍存在合作可能。
2024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原油1220万吨,几乎撑起了亚太三分之一的业务。
现在这一切归零,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库存高企、订单消失。
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这些能源州,不只是特朗普的票仓,更是共和党金库的“提款机”。
现如今只能安静的呆着。
能源采购的多元化逻辑,在农业领域同样清晰。
农业曾经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稳得住、沉得下。
但现在,这块压舱石开始松动,甚至有点滑动的趋势。
上半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猛增40%。
这不是小打小闹,是实打实的结构转移。
乌克兰、俄罗斯也趁势发力,争抢供应份额。
牛肉方面,阿根廷、乌拉圭纷纷抢滩登陆;棉花市场,埃及长绒棉悄然上位,把美国棉花挤出了不少货架。
还记得2018年、2019年那会儿吗?
特朗普一拍桌子,大豆就成了谈判筹码,一副“你不买我就不谈”的架势。
可现在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是不买,是可以不买。
你不是唯一,更不是不可替代。
这变化,特朗普当然知道。
但他没想到,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替代,比突然掀桌子还要可怕。
如果说能源、农业的调整是 “实体供应链” 的韧性建设,那么金融领域的资产配置优化,则是 “虚拟经济链条” 的风险分散。
2025年6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债降至7540亿美元,十五年来的最低点。
很多人以为这是市场行为,其实不是。
这是战略性减持,是“温柔地说不”。
中国外储管理遵循多元化、稳健性原则,减持美债是全球资产配置调整的一部分,同期也对其他国家债券进行了增持,整体保持外储规模稳定。
从2023年开始,这个趋势就已经走出来了。
中国没有一次性甩卖,而是分批次、有节奏地减仓。
在此时,外储结构不断调整,黄金、欧元、日元的比例上升。
人民币结算在东盟、中东、拉美这些地区迅速铺开。
第一季度,中国与巴西、阿联酋、印尼的人民币结算总额同比增长超过65%。
这说明中国正在把美元从“主角”变成“嘉宾”,慢慢淡出舞台中心。
特朗普如果还想把美债当成谈判桌上的“核武器”,那恐怕要失望了。
很多人只看到了能源农业与美债,其实最大的“杀手锏”,是服务贸易。
2024年,美国在华服务贸易顺差高达380亿美元,金融、教育、支付、技术咨询全都躺在这张账单上。
Visa、Mastercard、Apple Pay(国外3种常见的支付方式)依旧在中国活跃,谷歌云服务也在某些行业里悄悄推进。
看似风平浪静,但这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
中国已经起草了一份“服务业限制清单”:支付系统要本地化、教育服务要加强监管、数据要严审出境……
这些词听起来技术性很强,但每一条都是对美方命脉的精准卡位。
之所以现在还没动手,是要留着谈判用。
一旦美方在即将到来的谈判中越线,这些条款就会上桌。
把能源、农业、服务、金融这几张牌摊开来看,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都精准命中特朗普的基本盘和金主阵地。
农业州的爱荷华、内布拉斯加,出口数字下滑肉眼可见。
能源州的德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库存堆成山,出口订单断崖。
制造业州的密歇根、俄亥俄,农机、汽车产品被加征关税,出货困难。
这些地方,不只是选票来源,还是金流命脉。
共和党大金主们的钱,大多来自这些行业和地区。
现在他们看着中国一刀一刀削过来,不是大开大合的猛攻,而是慢刀子割肉,疼得更久,也更惨。
北京不是没机会一击制胜,但却选择了消耗战,用耐心和精准,慢慢让对手“出血”。
过去说到中美贸易,几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现在这个模式正在重构。
大豆来自拉美,能源来自中东和澳洲,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设备原材料从东南亚进口。
市场替代选择,不再是“被逼无奈”。
以前,中国担心一旦脱钩,会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现在替代链条已经基本成型,甚至比原来的还灵活、还稳。
可特朗普还在拿2018年的剧本,幻想用关税逼中国让步。
这套思维,已经被现实打得体无完肤。
这场贸易战,其实早就超出了商品层面,它的本质是全球经济规则的重构之争。
美国与部分国家的协议包含技术审查等条款,引发部分国家对贸易灵活性的担忧。
不少国家开始反思:这真的是合作吗?还是变相控制?
相比之下,中国则通过RCEP(金砖)、“一带一路”等机制,构建起一套去美元化、去美化的区域经济网络。
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设限封锁,一个是开放合作。
7月27日斯德哥尔摩中美谈判,核心是关税暂停协议等务实议题。
中国在能源、农业等领域的调整,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稳健选择,通过多元合作分散风险,绝非 “脱钩”。
事实上,中美产业链融合未变:美国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仍增长,特斯拉等企业在华持续发展。
中国从未关闭合作大门,只是从单一依赖转向平衡合作。
参考资料:
刘振起观点2025-07-25中美谈判前夕,原来中国真在脱钩,重拳砸向特朗普基本盘和大金主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