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吴石将军就义后,儿女流浪街头的生死救援

文字| 邢方贵|编审|#杨正林#|授权开发|#秦楚刊号#

原标题:《沉默的荣耀》与陈诚,略有改动

编者按:《沉默的荣耀》一文,是邢方贵老先生以八旬高龄、秉笔直书的历史回望。全文六千余字,字字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人性光辉的执着追寻。

邢老不仅以高龄之身坚持阅读沉重历史题材,更以“认真考研”之态,细致考据吴石将军就义后其女吴学成所写呈文的真伪,从时代背景、教育环境等多角度论证,体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的严谨与担当。他不仅追述历史,更在历史中注入深切的个人关怀——对英雄家族的痛惜、对贪腐现象的愤慨、对人性良知的呼唤,无不令人动容。

邢老以独立视角,将陈诚将军的仁政善举纳入叙事,展现其超越党派的道义担当,使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得以重现光明。

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郧阳人的身份,钩沉了陈诚将军在主政湖北期间,于烽火中创办“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并亲任校长,以及其麾下“郧阳分校”庇护三千流亡学子的感人往事。他笔下的陈诚,不仅是冒险庇护吴石遗属的义士,更是郧阳教育史上一位不容忘却的“建校者”与“守护者”。

全文既有历史的冷峻,亦有人情的温度,是一篇兼具史料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力作谨以此序,致敬邢老先生对历史的认真与对正义的坚守。

如果没有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把《沉默的荣耀》看下去的。我已步入八十,但每天晚上坚持看下去。

我在想,吴石将军并不是共产党人,但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却凛然大义舍身赴死,而且祸及爱妻、儿女及副官。网上看到将军就义后,他16岁的女儿吴学成向国民党当局申领父亲骨灰的陈情书,字字血,声声泪,那简直是要痛断肝肠!

这时,将军的妻子王碧奎还在保密局监狱关押待处决,16岁的吴学成带着7岁的弟弟吴建成在街头流浪,睡火车站长椅,睡天桥,睡大街,刨垃圾桶找一口吃的……昨天还是将军府被人伺候着、捧颂着的娇小姐、贵公子,一夜之间坠入悲惨地狱!

未成年的他们何以堪!何以堪啊!!

特别是她在父亲被处决四天后的六月十四日。呈请发还父亲遗体的呈文,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令人不忍卒读!

这呈文是以文言所写,用词得当,叙语简练而恰当,书写也极成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呈文不可能出自16岁的吴学成之手,可能是别人代写的。

我认真考研了这份呈文,认为这应当是16岁的吴学成亲手所写。因为当时蒋政权对于“共谍”案采取铁血高压手段,人们对于四天前刚处决的最大“共谍”吴石的亲属,是避之唯恐不及,谁敢替这小姑娘写东西呢?这里有个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情况:台湾始终坚持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古文,也写古文;每天还要练毛笔字。而吴石虽终身为职业军人,但也是饱学之士(见吴石狱中绝笔书),所以对子女的学业要求也一定很严格。所以16岁的吴学成能写古文,书写也很漂亮。

兹将这份呈文抄录如下:

“呈卅九年六月十四日于台北市青年街三巷六十八号本宅。窃阅报载氏父吴石因案于本月十日执行处决,祸深难重,哀痛曷极(“曷”通“何”)!唯念氏父已受极刑处分,氏以父女恩义深情,难忍遗体任听暴弃,拟恳恩准将氏父遗体归氏认领殓葬,得免曝骨,藉慰子心。

临书涕恸,伏侯批裁。

谨呈

国防部军法局


氏吴学成 泪呈 ”

吴石将军生前也想到过这些,但他义无反顾地慷慨赴义,没看到他心爱的儿女这惨绝人寰的悲剧!

好在当时台湾国防部军法局 “批示准领”。但警告“敢走漏半个字,连你弟弟都保不住!”16岁的吴学成不敢找人帮忙,只好带着七岁的弟弟,趁着夜色含悲忍泪在乱葬岗找了个避风的土坡,用双手刨了个浅坑埋下父亲的骨灰,没有鞭炮纸钱,没有魂幡墓碑,不敢有呼喊哭声!那天晚上,弟弟抱着她的腿一直哭喊着要妈妈,可妈妈还关在监里……

五六十岁以上已经成家的我们,谁无儿女?假若你心爱的儿女遭此荼毒,你作何想?

想到这些,我对那些曾经是共产党员的大小贪官已经出离愤怒了:吴石将军作为台湾国防部次长,有娇妻爱子、高官厚禄、豪宅专车、警卫仆从,众多任高官的学友和门生弟子,但为了人民,他说“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人民正义事业,舍弃了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吴石将军被处决后,行刑人员从他身上搜出一张小字条,内容是:“矢志许国,生死不渝。

而今世的贪官们为一己之私,顶着共产党员的名号,以党员干部的身份,残忍而疯狂地剥夺了千百万劳动者的血汗!

他们就是当今的蔡希乾——中共台工委书记,吃西餐,看大戏,把14岁的小姨子养在身边当情人,出卖1800多位台湾地下工作者,使绝大部分战斗在秘密战线的共产党人被屠杀的“共产党员”!

所以我只想恨恨地吼一声:今日贪污百万以上者应全部处死!首先是秦城监狱关押的判死缓、无期而绝不会杀的高官,应拉到吴石将军墓前集体枪毙!

带着天文数字人民币寓居海外的贪官及他们的子孙,应全部追杀,即使他们是什么“师”的子孙!

吴学成姊妹流落街头不久,有一个权倾朝野的台湾国民党特大高官救助了他们。这就是陈诚将军。

陈诚是蒋介石一生最信任,最看重的人。曾经任行政院长,副总裁、副总统。他的权力可以说只在蒋介石一人之下!王碧奎被捕后,陈诚在案卷上批八个大字:“家属无涉,暂缓羁押”蒋原来是要杀王碧奎的,陈以稳定军队情绪的理由劝说蒋放过了王碧奎,且将刑期由九年改为七个月。

他了解到吴学成姊妹流落街头的事情后,立即把吴石姑娘吴学成改为“陈明德”,让秘书吴荫先给王碧奎找了一处带小院的房子住下。并且每月从自己的办公经费里拨出200元新台币给吴石遗属作生活费(当时普通工人月工资不过60多块)。还把吴将军的儿子安排到教会学校就读。学费、校服费都是副官悄悄送去的……

吴学成后来终因家庭困难,19岁嫁了位台湾老兵,受尽屈辱与虐待(包括殴打、烟头烫肉)。但在陈诚的关照下,仍然完成了基础学业,并于1969年以38岁的年龄考取台湾大学,后来成为美国硅谷的工程师。

1965年陈诚病逝前,塞给副官吴荫先一封密信,嘱告等他走后,吴石家人遇到难处交付他们:“当年未能为你父亲求情是我一生憾事。为尽力保护你家人聊补亏欠。望你等此后平安度日,勿念过往。”但直到五十年后的2000年台湾“国史馆”解密吴石案之档案后,吴石之子吴建成才看到这封密信。

陈诚(1898.1.4—1965.3.3)何以如此厚待吴石家人?而亲自审批吴石死刑的蒋介石也明知陈诚的行为而佯装不知,不加干预?

吴石戎马一生中,是陈诚的学长更是战友。当年他与陈诚、顾祝同、白崇禧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吴石是三期的,而当时陈诚及空军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周至柔都是八期的。他们都是比吴石晚五期的学弟,所以在电视剧中,尽管吴石是他的直接下级(参谋部次长),但他见吴石仍尊称“学长”。

吴石在军校所写《军事理论概要》闻名军校,陈诚在军校反复研读,对这位军事理论家十分钦佩。所以后来无论是北伐还是抗日战争,陈诚等人都是尊称吴石为“学长”的。而吴石在陆军大学讲授军事理论及实战战术,更是桃李满天下,被军界所盛赞。后来连蒋介石也称他“吴状元”,退守台湾后钦点他任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

在武汉保卫战中,在省府主席陈诚领导下,吴石卓有成效地指挥战斗,迟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有效地保证了武汉重要设备、物资及人员的撤离。

1965年3月,陈诚因肝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这种大人物自然会留下遗嘱,蒋介石也自然十分关注他的遗言,先派蒋经国去游说,要求遗嘱中要有“反共”、“反攻”字样。陈答:“我追随总裁半生,深知两岸同属华夏,‘反共’口号喊了多年,可百姓要的是安宁。遗嘱当言肺腑,而非随波逐流的瞎话。”弥留之际,蒋又派侍从来重申并催促,陈诚用最后的力气重申:“我的遗嘱只谈国家统一,民生建设,绝不说反共的话。两岸终究要和平相处,这才是民族大义。”

最后,他对儿子一字一顿说出了66个字的遗嘱,无一字说到“反共”、“反攻”。这遗嘱是要登报向海内外公布的,所以必须经蒋介石审查核准。当时很多大员建议加上“反共”、“反攻”字样,蒋想了想,说原文照登吧。他太了解这位心腹大将了——早在他们追随孙中山革命時,吴石就特别关注民生,与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关系十分密切。后蒋暗杀了邓,吴石知道后,就对蒋心生芥蒂。1949年蒋败退台湾前,派陈诚先期去经营,陈就加强民生建设,搞土改,发展工商业,为蒋政权后来苟安台湾奠定了坚实的民生、民心基础……

陈诚将军除了救援吴石将军家属这件出人意料的善行之外,另一件不世功德是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其中有一件事还涉及到我们郧阳。

1930年北伐战争胜利后,陈诚升任国民革命军18军军长。1931年回到家乡福建闽侯县青田村,捐一万银元买下8000平米地基,建一所全日制小学。校舍全是砖木结构的,教工宿舍、食堂、操场一应俱全。学校交付使用后,他每年还提供1400银元的办学经费。

九十余年的岁月过去了,这学校仍在使用。建国后只是维修与扩建,现在已升格为中学了。

陈诚是读书出身,由平民百姓而逐步走向民国领袖。所以他深知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时时关注教育。

抗战时期,蒋介石任命陈为湖北省政府主席扼守武汉。1938年日寇疯狂攻略武汉,陈诚坚守数月,把武汉的工厂设备及重要战略物资大部转运重庆后,武汉沦陷,省政府撤退到恩施。这时东北、华北都已经沦陷,湖北也部分被日寇侵占。到处是逃亡的难民与青年学生。陈诚见状说,难民流离失所,但学生不能流亡。抗战需要青年人才,将来抗战胜利后,国家恢复建设更需要大批人才。

于是,他下令组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而且自任校长,为了保障学校经费,又任命省教育厅长、财政厅长为副校长。联合中学完全是“官费”(公费),只要考进这学校,包食宿,发四季服装(当年联合中学学生保存至今的,联合中学四位学生的合影,穿的是统一的校服)所以对于当时处在战乱中的学子,只要考入联合中学,那么三年内就可以衣食无忧,安心求知。

“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开办之初,共办了22所分校。但随着战势的扩大,最后只剩下郧阳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其他分校考取的学生也纷纷来到郧阳就读。那时,郧阳城涌满了各地的师生,大约有三千多学生。郧阳城的府学宫及各大庙宇、道观都塞满了学生。郧阳实在接纳不了这么多人。后经国民政府协调,决定把大批师生转往四川绵阳。有一些教师不愿长途跋涉,就留在了郧阳。

郧阳专署也把学校校舍极度拥挤状况写了专题报告呈省政府。没想到陈诚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一大笔钱,命令建高规格教学楼。郧阳专署就用这笔钱,在清代“郧山书院”前面建了两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建国后的郧阳中学一直沿用。而今的迁移学校至此的郧阳区一中,已加固维修盖楼,外墙粉刷为红色,称“红楼”。已开辟为郧县红色教育基地。

陈诚在领导抗战的极端繁忙中,没有忘掉学校教育。1945年5月,他在戎马倥偬中,千里劳顿到郧阳检查硕果仅存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的管理与教学情况。

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他忽然提出要到学生宿舍随便看看。这在预先安排的日程中没有。陪同的郧阳专署官员不免有些紧张,怕出现什么纰漏。陈诚不管不顾地信步走向学生宿舍。他到了一间寝室,三四个刚听完陈主席报告的学生见到他,立即站起,紧张,局促中不知说啥。他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问问吃不吃得饱,冬季被子冷不冷。说话间,却瞥见对面下铺有本书——苏联小说《铁流》。随他进来的两位官员也看到这本书,顿时神色大变,这可是违禁的红色书籍呀!

陈诚坐床沿上翻看了几页,然后合起来,说:“这书可以看,但是看完了不该放在这儿。”随后就走出来。

这件事,是郧县电力公司离休干部、年近九十岁的史定良先生在2015年告诉我的。他1944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陈诚去看学生宿舍時他就在场,目睹了这件事的全过程。

又据与我家相邻的国民党郧阳党部组训委员耿老爷子说,当时随行负责安保的省警察厅厅长听说后,临行告诉郧阳专署要严查,就陪省主席离开了郧阳。抗战期间,陈诚真是日理万机,顾不得在此多逗留。

陈诚离郧后,郧阳专署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布置连夜调查并控制书的主人。待拘押这位学生后,专署又召开会议,讨论处置办法。有人提议枪毙这学生;但又有人提出,当时陈主席都说这书可以看,并没有说要处置这学生,我们如果把他杀了,是不是违拗了陈主席的原意?还有人说,现在正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为一本书杀个学生恐怕不合时宜,传出去有人会借此大肆宣传。

最后决定释放这学生,勒令退学。让他回原籍陕西……

这“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在郧阳,在鄂西北。在鄂豫陕毗连广大地域影响至大。人们简称其“联中”。我父亲、四爹、六爹、七姑和我先后在郧阳中学读过书。我奶奶对人说起,总说“联中。”老郧阳城的人都说“联中”,尽管郧阳中学在解放后数易其名!

郧阳中学在校庆四十周年之际,组织搜集编写了《心系郧山》的师生通讯录。其中抗战时期从联中毕业的学生,建国后基本都是各自行业的业务骨干。

大约2015年,江汉大学王立教授自北京来郧找到我,说她准备写一本关于抗战时期陈诚在湖北办联合中学的书。所以来寻找“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相关资料。我带她去郧阳中学实地查看了当年郧阳联中的遗址及两栋“红楼”;也把我所掌握的资料提供给她。同时也把史定良先生所讲述的陈诚来郧视察的故事讲给她。

约半年后,王立教授再次来郧,很高兴地告诉我,她通过华师大校长章开沅先生的介绍,飞台湾会见了陈诚长女陈幸及其夫婿余传韬教授,向他们讲述了陈诚视察“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時,很宽容地不追究看红色书籍的学生的故事。年近百岁的陈幸女士很高兴地说,没想到我父亲在鄂西北还做了这样一件好事……

又半年后,王立教授送来了她撰写的《黉门弦歌烽火中——抗战烽火中的湖北联中(1938——1946)》(黉门:学校)一书。

华师大校长章开沅先生为该书所做序文中称:“陈诚作为职业军人,主政湖北后能以民生为念,特别是致力于国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联中的创建可谓开全国风气之先,而泽惠于湖北人民尤为深远。” “湖北联中的创立,成为全国几十所国立中学的先驱,湖北在抗战期间的国民教育劳绩,又复走在各省的前列。”

陈诚将军曾在回忆录中记述:

“当时最触目惊心的事实,是鹰集武汉为数将近两万的青年流离失所,他们都已成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无业可就的流浪儿。政府对于这样多的无辜青年,是不能不闻不问的,是有责任收容和教养的。于是我在湖北首先做的一件有关教育的大事,就是成立联合中学。

联合中学是合并湖北四十七个省、市、私立中等学校而成的一个学校。校长由我自兼,教育厅厅长兼任副校长。校本部初设武昌,下设二十二个分校,遍布于鄂西、鄂北各安全县乡。武汉流亡青年,经过甄审以后,就大半都分发到各校去,使他们又恢复了求学的机会。

联合中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公费。联合中学的学生,即十之八九都是流离失所的青年,他们已然无法得到家庭的接济,则给予公费待遇,是绝对必要的。否则他们的生活且将无以维持,还如何求得了学。”

前些年,陈诚将军的亲属遵循其遗愿,把全部家藏档案文献赠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珍藏,可见他及其家人对湖北绻念之深。

电视剧《沉默与荣耀》那沉重的大幕终于落下了。应当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剧,他给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享受着安宁、平静、富裕、文明、有序的我们,重现了当年隐蔽战线先烈们那刀锋上行走而一日数惊,生死瞬间事的极度艰险,和慷慨殒身以殉正义事业的大义凛然!使我们明白了今天我们享用的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那真是千百万先烈用热血生命换来的!

其次,这部剧演员阵容强大,无论是正面的吴石、朱谌之、聂曦、陈宝仓,还是反面的谷正文等,都演得十分逼真而恰如其分。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杨亚洲先生非常高明。他知道这部戏的主题非常沉重,沉重到几乎使人难以承受,所以他没有把大叛徒蔡希乾出卖的1800多位台湾地下工作者被集体枪杀,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表现出来;没有把吴石等人在狱中遭受的残酷刑罚直接表现出来(蒋介石也太残忍了,像吴石这样对民国有巨大贡献,位至中将的高官居然也施以酷刑折磨!我们建国之初功德林监狱关押的几百名国民党战犯,如黄维、杜聿明、王耀武等,那个人不是屠杀了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但共产党政权对他们不审、不杀、治病,生活待遇高于监管人员,还给顽固到底的黄维提供荒唐地“发明”永动机的条件!);也没有把四位烈士最后被捆绑枪杀的惨景表现出来;更没有把吴石未成年子女流落街头的凄惨遭遇表现出来……

因此,本文的主角陈诚将军就没有在该剧中出现。只是在该剧热播時,他的德行被台湾海峡两岸的热心网友搜寻展示出来。使我们知道了在国民党高层中,除了两蒋之外,还有这么一位超越党派、政见,服膺大义、人性与道义的将军。

联系到他在湖北创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的殚精竭虑,在临终遗言中,坚决不写“反共”、“反攻”字样,我们可以说,在腐败、冷酷、黑暗的国民党最高层里,陈诚将军是唯一一位心怀国家与人民的清醒者。诚如吴石蒋军自始至终并没有加入共产党,却以热血生命贡献给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正义事业。

下期继续#沉默的荣耀##十堰头条##细说十堰##十堰头条##愚公说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儿女   将军   生死   街头   湖北   中学   台湾   分校   呈文   学生   国防部   武汉   专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