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里的钟毅将军:热血铸忠魂,精神永流传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新宁镇长沙村忠烈祠,矗立于纪念馆左侧的钟毅将军铜像映入眼帘。再往里走,可见一幢三层小楼是纪念馆。在这幢庄严肃穆的三层小楼里,一幅幅抗日将领的照片与简历有序陈列,钟毅的生平事迹通过图文与实物呈现,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不要忘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钟毅将军的族孙——扶绥县棚改办副主任、新宁镇长沙村忠烈祠的管理者钟青松告诉记者,“忠烈祠”纪念馆由他叔公钟优伍个人筹资建造创建。如今,92岁高龄的钟优伍定居香港后,因往返不便,遂将“忠烈祠”的钥匙及日常维护工作交由钟青松管理。

自2022年至今,钟青松接管纪念馆3年有余。每次,他向前来参观的访客讲解钟毅将军事迹时,这位英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情都让他感到灵魂的触动。

钟毅,字天任,1901年9月24日生于广西扶南县(今扶绥县)长沙村,曾就读于广西省立南宁师范学校。他自幼好学、能文能武,立志从军报国。

五四运动后,为报效祖国,钟毅考入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军事,1921年后钟毅参加北伐,屡建战功;1926年,钟毅率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第三团第一营参加北伐战争;1934年,他又考入陆军大学特二期进行深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钟毅任第三十一军第一三八师第四一四旅少将旅长,随即北上抗日。

1939年夏,日军进攻鄂北,一七三师师长钟毅率部固守在湖北省唐县镇、尚书店一线。在激战中,他身先士卒,全师官兵宁死不退,屡挫敌锋,迫使日军退至武汉。战役结束后,他获军事委员会颁发的陆、海、空军甲等奖状。

1940年5月,日军再度进犯鄂北第五战区防线,向随县、枣阳等地发起攻击。钟毅率一七三师掩护一七四师、一八九师沿河南边区撤退,部队且战且走,战线延长百余里。当一七三师退到苍苔镇附近时,又遭日军千余骑兵猛烈冲击,队伍被冲散,部分战士不幸被俘。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钟毅毫不退缩,带领将士们继续顽强抵抗,步步坚守。

5月9日,钟毅身边只剩下一个卫士排。弹尽粮绝之时,钟毅在战斗中右胸中弹,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他将作战资料、信件、日记本及印章等物品埋在附近的芦苇丛中,并郑重嘱咐身边的将士:“吾等身为军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必须拼死血战。万不得已时,也应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勿被日军俘获有辱国格。”言罢,他毅然饮弹殉国,年仅39岁。

同年8月,钟毅的灵柩几经辗转,被护送至桂林,安葬在桂林市东郊的尧山脚下。

1987年1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钟毅将军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钟毅入选“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时光流转,2011年,钟毅的侄子钟优伍回到长沙村,自费修建了“忠烈祠”。这是扶绥县首个自筹资金建造的纪念馆,馆里不仅通过图文讲述了钟毅抗战的故事,还记录了他革命的一生:与红军李明瑞结义、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聘用共产党员为秘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今日,每逢清明,总有后人怀着崇敬之情前往“忠烈祠”祭拜,缅怀这位英烈。

钟毅在遗作《抗战军人十守则——一七三师军歌》中写道:“行军不落伍,打仗要争先……家国是爱人,爱护永不变……”“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从桂林尧山的苍松翠柏,到488公里外的故乡长沙村。这位生命定格在39岁、还没来得及入党的抗日将领,用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他短暂而壮丽的一生,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里。

钟青松告诉记者,每年“忠烈祠”纪念馆都会迎来大量来自广西各地以及社会各界的团体参观学习。这些参观者通过缅怀英烈事迹,铭记历史,深刻铭记先辈们为和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英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个后辈的责任。我会继续传承和传播钟毅将军等抗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情,在新时代征程上砥砺前行,为民族的复兴伟业和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钟青松说。

(视频提供:扶绥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标签:历史   忠魂   热血   将军   精神   钟毅   扶绥县   英烈   纪念馆   日军   新宁   长沙   广西   爱国心   北伐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